8月20日上午10点多钟,我怱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张国挺兄的儿子张谊贤侄打来的,他说他爸爸昨天去世了!“什么?你父亲走了?”听此噩耗,犹如五雷轰顶,惊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国挺兄病情加重我是知道的,因为一个月前我还和他通过电话,他说这些日子他吃饭比以前少了,我劝他去医院看看,他说老毛病了,不用住院。我想去看看他,他说你要照顾弟妹,就不用过来了。我老伴已病两年,生活不能自理,上下床都需要人抱,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在地造成大祸,所以平时我推掉一切社会活动,不敢轻意离开,全身心在家护理老伴。国挺兄自己病情加重,却还考虑让我在家照顾好老伴,这让我非常感动。
我和国兄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他跟我学习写诗词,又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诗友,共同创办了专门弘扬平水韵的“临汾汾水诗社”。他学习很虚心,写诗也很认真,不久就出版了一本诗集《张国挺诗词集》,我专门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平阳大地一诗迷”,较为全面的介绍了他学写诗词丶创办诗社,出版诗集的全过程,引起诗词界不少人的关注和点赞。他辞去汾水诗社社长后,写诗的雅兴并没减少,时有佳作问世,并通过微信给我发来征求意见,我也一如既往地给他点评点赞!由于我不能外出,我们之间的交流多是用微信或电话。我知道他很想见我,我也很想见他。原打算等天气凉快些我去他家看望他,万万没想到,他竟这么匆忙的走了!
——诗人张国挺印象
国挺兄送来厚厚一沓诗稿,说是计划出版,嘱我写点东西,我不假思索欣然接受。这是因为,国挺兄不仅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更是我的诗友,在我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诗缘”。
我曾经跟人戏说,在临汾,在“平水韵”的发祥地,跟我学习写格律诗的人不少,但可称为“弟子”者,国挺兄为其一也。这么多年我们一起写诗,一起钻研,一起筹建汾水诗社,一起弘扬“平水韵”。其中酸甜苦辣,“谁解其中味?”
国挺兄是退休职工,他性格直爽、为人忠厚。虽不善言谈,但却有一颗火热的心。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可贵之处,概其要有三点:
他是虚心好学之人。
国挺兄1948年出生于山西洪洞广胜寺道觉村,六九年毕业于山西太原第一化工学校,并被分配到太原兴安化工厂。七六年调解放军三五四三厂,八四年调山西橡胶厂,八六年调临汾造纸厂从事办公室工作直到退休。
国挺兄虚心好学,酷爱古典文学,中学时期就曾读过不少古诗词,还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
文化革命期间有幸住到山西省文联大院,结识了不少作家。后来又认识了时任省文联副主席的郑笃、画家苏光和作家郝丁,后来结识作家孟伟哉 (亲戚)。受到了他们的指教和鼓励,逐步爱上了文学创作,七六至七八。曾发表《厂长与他女儿》《选举》《捉獾记》短小说。但终因业余爱好,当时根本没时间,无奈放弃。造纸破产后。又筹建了《临汾地区化工建材供应站》《临汾市朝阳养殖中心》但都没弄下样子。确认识了不少农民,企业朋友。到六五岁后又喜欢上了古诗词。可惜当时没人指点,他只能写写一些仿古体诗词。记得六、七年前的一天,国挺兄拿着他的诗稿到我办公室让我指点。因为是老朋友,我毫不客气的对他说,这些诗不合格律,应该重写。国挺兄是个爽快之人,他说我不懂格律就是向你学习来了。当时我以为他是玩笑话并不当真,不想此老兄是个认真之人,此后几乎每天他都来我办公室听我讲解诗词格律,一两年来几乎从不间断。他还写了大量“作业”让我修改,其虔诚、认真、恭敬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时间不长国挺兄就完全掌握了诗词格律与写作技巧,并且诗越写越多,越写越好。现在已经可以整理出版诗词专集了,我实在为他高兴。
他是个爱社如家之人。
国挺兄是临汾汾水诗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首任社长。他爱社如家,汾水诗社的发展和壮大国挺兄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的。
记得2012年,名震全国诗坛的中镇诗社在洪洞召开“庆祝诗社成立十周年”大会,我作为中镇诗社创始人之一,自然也在参会之列。中镇诗社集聚了全国一些诗词大家和诗坛精英,我知道国挺兄由于身体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诸多原因,这几年外出的机会很少,就邀他同我一起去参会,一是让他借此机会开开眼界,二是让他认识一些活跃在诗坛的中镇诗社一些“大腕人物”,三是国挺兄的诗已经写的不错了,借此中镇诗社会议采风之际,实地练练兵。
在会上,有不少老师提出,“平水韵”发源于临汾,“平水韵”的根在临汾。临汾能否成立个专门组织来弘扬“平水韵”。这也正是我多年想办的事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办成,中镇诗社同仁的建议,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当即我和国挺兄商议,咱们回去成立平水诗社,(后因与兄弟社同名而改为汾水诗社)作为专门弘扬“平水韵”的一块净土。国挺兄满口赞成。由于当时我正在筹备临汾市诗词学会的成立,我建议国挺兄担起平水诗社社长担子,负责筹建平水诗社,国挺兄满口答应。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国挺兄是非常称职的诗社社长。五年多来国挺兄不负众望,无论在精力上还是费用上都为诗社付出不少。国挺兄本身和老伴退休金不高,身体不好,但为了诗社的发展,为了办好诗社刊物“平水诗声”,国挺兄毫不犹豫地带头拿出自己的退休金作为诗社经费或资助会议或刊印社刊。五年多来汾水诗社从小到大,社员发展到五六十人,《平水诗声》刊发了十一期,在全国诗坛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所有这些是全社诗友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作为社长的国挺兄功不可没。
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诗社换届之时,国挺兄又提出让贤,主动辞去汾水诗社社长职务,让德才兼备的年轻一些的人担任社长。现在我们的汾水诗社已根据发展需要更名为“临汾市平水诗词学会”,在任和畅会长的带领下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全市诗友的期望,也是老社长国挺兄的期望。
他是个认真写诗之人。
国挺兄写诗的时间,确切的说写格律诗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总是脚踏实地,认真写诗。他年逾古稀,体弱精衰,但他仍然象老牛一样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奋蹄前行,耕耘不止。他把自己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尽量纳入自己的诗中。
著名诗人山西大学闫凤梧教授说:诗的最大特点、最大优势全在于抒发感情。它的抒情表现,或滔滔泊泊,长歌当哭;或凝练精萃,含蓄深沉;或轻松愉快,潇洒自在;或如浓缩铀一般猛然爆发出强烈的震撼。
通观国挺兄的诗词,虽然还达不到阎教授提出的这个要求,但可以看出他正一步一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国挺兄长期在基层工作,对生活在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特别关注,他的诗有不少是反映民生的,这是国挺兄诗词的最大亮点。
如:《人日立春》依明陈子龙韵
轮回岁月又年新,丁酉金鸡报日晨。
冰冻河堤观曲柳,春催阡柏换黎人。
官家那解祈冬雪,百姓缘愁询渡津。
修路侵耕千万亩,群楼林立展前陈。
看到满目林立的高楼大厦,诗人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想到的是大片的耕地被侵占。
又如:有感乱开矿
满目青山满目秋,山陵矿务几时休。
三灾不远人无奈,九地生尘鬼未愁
有水快流非世运,无金掠货亦人谋。
为何禁令不能法,半是疑云半是愀。
诗人以满腔的愤慨,鞭挞了屡禁不止,乱挖乱开矿产的不正之风。
再如:2011年春节看新闻某市某人一顿除夕晚餐花掉38万元,叫人惊叹故而感叹,赋诗一首
除夕晚餐卅八万,令人咋舌令人叹。
一把韭芽三两面,同样过年同样欢。
现在国家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有不少下岗工人和待业人员,他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却有人一顿饭吃掉三十八万元,这是何等的不公,何等的不平,作者近乎呐喊的诗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象这类诗在国挺兄的诗集中还有好多,诗集出版后大家可以细细品赏。
诗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好的诗人,应该善于在生活中捕捉诗的影子,在生活中孕育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反复推敲锤炼词句。
我高兴地看到,国挺兄的诗大多数是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所得。
国挺兄能在几年的时间内写出这么多的诗,实在令人感佩、令人赞叹。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也实属不易。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作为他的好友,有一点必须实言相告,通读全部诗稿,也有一点遗憾之感。一是前期作品格律上还不严谨,失律处偶有发生。二是诗词中佳句、警句、佳联不少,但整首诗词而论,也有些算不上完美,一些平淡的、一般化的句子把精彩的妙语,警句冲淡甚至淹没不少,这说明今后还应在修辞炼句、推敲剪裁、打磨细雕上下功夫。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郑伯农先生提出;“提高诗词质量,要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但质量和数量并非正比。数量太多会把质量淹没了,有时候为了好些就要少些。敢于去庸,才能出彩。”
我完全赞同郑伯农会长的话,宁吃好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要做真诗人,就要有“去庸出彩”的勇气。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写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的精品来。
我也希望国挺兄和广大诗词爱好者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期盼国挺兄诗集早日出版!祝愿国挺兄艺术之树长青!
2018年9月16日
本文作者翟耀文简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临汾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理事,中镇诗社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