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苏海军,编辑顾问范存宝)站在诸城的旷野之上,一股滚烫的气息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仿佛连呼吸都成了一种负担。2025年的夏天,这片土地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炙烤——持续高悬的烈日将大地蒸腾成巨大的熔炉,空气里翻涌着令人窒息的热浪,每一口喘息都像是吞咽着烧红的炭火。干旱如同一张无形却愈发收紧的大网,严丝合缝地笼罩住这座城市,也勒进了每一位耕耘者的心头。
抬眼望去,曾经生机勃勃的田野此刻尽显疲态。玉米植株本是夏日蓬勃的象征,此刻却耷拉着焦枯的脑袋,宽大的叶片蜷缩成灰绿色的细筒,叶缘泛着枯黄的锯齿状裂痕。它们的根须拼命扎进干硬如铁板的土壤,试图吮吸哪怕一星半点的水汽,可那深深的犁沟早已被晒得皲裂纵横,裂缝里落满了失望的尘埃。偶有阵雨匆匆掠过,雨珠尚未来得及渗入深层泥土,便被贪婪的阳光瞬间掳走,只留下几道浅浅的水痕,宛如绝望者最后的泪痕。农人们佝偻着背脊,粗糙的手抚过龟裂的土地,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眼神里交织着无奈与期盼,那是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生存法则刻下的沉重烙印。
城市的街道亦是另一番煎熬。柏油马路在暴晒下软化变形,蒸起扭曲的热气;行道树耷拉着稀疏的枝叶,往日清脆的蝉鸣也弱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知了没精打采的长吟,像是对酷暑疲惫的抱怨。空调外机不知疲倦地轰鸣,排出滚滚热流,却丝毫带不走积聚已久的闷热。人们行色匆匆,遮阳伞、防晒衣全副武装,仍难掩满面汗渍,每一次张嘴换气,都似吸入一团火焰,胸腔里鼓荡着难以消散的燥意。孩童们原本欢快的嬉闹少了,泳池边、冷饮店成了临时避暑所,可那也只是权宜之计,谁能逃脱得了整个城市无处不在的烘烤?
这场旷日持久的干旱与高温,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妙失衡。往昔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清风细雨,在这特殊的年份成了奢望。我们习惯了向自然无尽索取,填湖造房、砍林铺路,却在不经意间削弱了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当极端气候频频叩响警钟,那些被视为偶然的 “百年一遇”“千年不遇”,正逐渐演变为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挑战。诸城的农田渴盼甘霖,实则是大地母亲对人类活动的无声质问;百姓饱受暑热折磨,亦是星球对其居住者的一次严厉警示。
然而,困境之中亦有微光闪烁。田间地头,仍有勤劳的身影趁着清晨相对凉爽时分忙碌,滴灌设备缓缓吐出珍贵的水流,精准滋润着幼苗根部;社区志愿者送来清凉饮品,邻里间相互照拂老人孩童;科研人员加紧研究耐旱作物品种,探索节水灌溉新技术……人类从未停止过抗争的脚步,只是在这场较量中,学会了更多敬畏与谦逊。
暮色降临,残阳如血,给受灾的土地镀上一层悲壮的色彩。远处传来隐隐雷声,不知是否是希望的前奏。无论未来风雨如何变幻,经此一役,我们都该深刻铭记:珍视每一滴水资源,呵护每一抹绿色屏障,方能在自然的馈赠与惩戒中找到可持续生存的智慧。因为,守护家园,就是守护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赖以栖身的这颗蓝色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