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县委对罗荣桓政委和地委关于建立抗日政权的指示抓得也不紧。一九三九年四月,(时任县委书记崔健)受到地委批评。在地委的督促下,各区、乡选出人民代表。
1939年6月,根据上级指示,县委决定建立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12日,在长清七区崮头镇县立第八高级小学召开了群众代表会议,选举张耀南同志为第一任抗日民主县长。代表们一致同意选举张耀南为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泰西地区第一个民选的抗日县政府。县政府设秘书室,华明任秘书,民政科由吴梦观任科长,财政科由孟琴轩任科长,文教科由田畔任科长。
这是泰西地区,也是鲁西在我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消息传出之后,全县人民欢欣鼓舞,广大群众极为兴奋,敲锣打鼓,呼口号、贴标语,表示拥护。
群众民主选举县长,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过的新鲜事,敌人为之震惊。第二天,长清县城内的日、伪军就对崮头镇一带进行了"扫荡",但由于我们事先得到了情报,迅速转移,敌人扑了空。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后,各区、乡、村也先后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长清县是泰西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最早的县。这是泰西出现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选举张耀南为长清县第一任抗日民主县长,并兼任大峰山独立营营长、他也曾亲自参加多次战斗,并且打了许多胜仗。
在人民政权的领导下,实行了"二五减租、分半减息"的政策,推行了合理负担,各项政策逐渐日益完善,群众情绪更加高涨,党、群组织发展很快,统一战线更加广泛的展开,各项工作更加顺利。长清县的革命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党中央的指引下,1939年是长清县建党、建军、建政等各项工作大发展的一年。在县、区、乡、村建立起完整的党、政、群组织,建立了县、区、乡、村政权,成立了县、区、乡、村各级工、农、青、妇、民兵、自卫队等群众团体,建立了党的区委、镇(乡)委和一大批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发展到近万人,县、区、乡、村干部和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领导人成为革命的骨干。
大峰山抗日民主根据地更加巩固,而且把我们的工作深入到敌占区,一直深入到济南市郊和铁路沿线,部分党员打入到敌伪政权内部,掌握了一部分敌伪区、乡、村政权的领导权。与此同时,广泛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如济南市郊区清朝末年的秀才、颇有威望的士绅名流王云圃,年已近70岁,在张耀南同志的动员下出身帮助我们开辟敌人占领下的四、五区的工作;又如原国民党员孔焕庭等人,经张耀南同志动员,也积极进行抗日活动,成了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
1939年11月底,上级党决定建立泰西地区专员公署,召开了泰西地区八个县的县、区长会议,张耀南同志当选为泰西专员公署专员。从此,张耀南同志调离长清,到泰西地区工作,领导泰西群众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开展武装斗争。
长清县地处黄河两岸,北靠山东济南,东跨津浦铁路,南与泰(安)肥(城)接壤,是敌我必争的政治、军事战略要地,处在敌人的鼻子底下,虽经敌人反复"扫荡"、残酷镇压,但就是在最艰苦、最困难的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和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始终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原则,一直到全国解放。这与我党在1939年前后,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张耀南打下牢固基础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张耀南同志同泰西地委一起团结全体军民浴血奋战,一直到1949年打败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
张耀南在泰山林场任职期间,主持制定《1960~1967年泰山林场八年发展规划》,提出"泰山是旅游胜地,泰山建设要符合“绿色发展旅游业,美化人民生活相互促进"的理念。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通过全体林场职工的努力,初步实现了"要把泰山建设成一个四时有花,无时不绿,树种丰富多彩的山岳公园"的规划设想。
1962年初,张耀南的"问题"得到甄别。领导就他是否回省工作征求他的意见,他仍坚持继续担任泰山林场场长职务。1962年5月,他在黑龙潭水库西创建山东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三分校,兼任校长。组织学生在水库周围大量栽植苹果树、桂花树,黑龙潭水库西坡成为泰山8年绿化规划的样板。
1962年至1965年,张耀南多方筹措资金,主持修建建岱桥和天外村至竹林寺简易公路、泰安城至岱阴佛爷寺简易公路、大规模绿化泰山等一系列大型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