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占区,日伪军实行了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的掠夺。农民的负担非常沉重,特别是人力的掠夺更为惊人。峰山县、(长清县)人民被迫给敌人修碉堡据点56座用工不计其数。对抗日根据地,日伪军实行了一面封锁,一面掠夺的政策,封锁根据地的必需物资而吸收其有用物资(如粮食)。峰山军民对敌开展经济斗争,同开展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同时进行的。
随着对敌军事、政治攻势的展开,在开展大生产,加强根据地内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对敌经济斗争。抗战时期,抗战经费主要依靠募捐和摊派,本着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原则征收粮款,并逐步实行合理负担。1939年,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征收救国公粮,根据各区负担能力分配数额,区分配到村,村长根据任务数征收,征收的粮食就地保存,款项逐级上交。在此期间,日伪军进行残酷的经济封锁,强征粮税。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护粮斗争,粉碎了敌人的抢粮阴谋,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抗日军民粮食供应。
1941年4月根据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公布"公平负担"办法,按收获量的多少分为三等九级累进方法征收公粮。征收粮食一般不超过生产量的20%,占有土地多的地主按累进办法征收量不超过30%。1948年秋征中,老解放区每负担亩征粮10公斤,柴草16.5公斤;新解放区按累进率征收,每人平均8分地以下者免征,8分至1亩的征粮3公斤,2亩的交粮10公斤,5亩的交20公斤,10亩的交30公斤,2亩以上的交粮35公斤。1949年全县征购粮食793.5万公斤,油料55万公斤。
一是实行正确的税收贸易政策,不使必需品流入敌占区。日伪军退缩重要交通线和城镇后,经济供给不足。为支持其对根据地的军事、政治进攻,并"毁灭抗战生存力",便利用奸商和不法地主、富农及其他坏分子,使用伪钞,套购根据地的粮食、棉花及其他军需民用的必需品,吸收黄金现银,同时向根据地抛销私运烟酒、香粉、肥皂及丝织品等奢侈品和迷信品。
根据地结合实际情况,泰西各根根地从1943年初开始,在税收贸易政策上采取"对外统制对内自由"的原则。为了便利对敌斗争,泰西专署将贸易、税收、银行3个部门合并,置于工商管理的单一领导之下,峰山县用严格的税制来保护泰西根据地的经济。对禁止出境的物资如粮、棉、布、油等和禁止入境的物资如烟、酒、香皂、化妆品等,或没收或贬值拍卖(抗日特种需要时除外);对于日伪允许进口根据地可以出境的物资和日伪允许出境根据地不很需要的物资,课以重税;对于进口或出境基本上对根据地有利的,征收轻税;日伪军禁止出境而根据地必需的物资,免税奖励入境;根据地不需要,出境有利的物资,免税奖励出境。比如,而根据地不很需要,可以运到敌区,换回所需要而又无法生产的如油墨、蜡纸、电池、通讯和印刷器材等物资。
为此,峰山县(长清)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缉私工作,发动民兵组成经济封锁队,以封锁反敌之封锁。对内则采取贸易自由的办法,保护私人商业,对于商人的投机行为,加以压抑。如在大峰山根据地,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增加了税收,繁荣了市场,保障了人民的需用,扶助了根据地的生产。
二是实行正确的物价政策,平抑物价,掌握市场。日伪军指使不法商人和地主,囤积居奇,以价格指挥运输,获取高额利润。抗日军民与之斗争的办法,是打击不法商人,掌握市场。麦秋粮食和棉花油料下来后,就麦后收麦,秋后收秋,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买中农以下群众的粮食。
春天或麦前,群众急需种子或生活粮食,又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将粮食卖给贫苦中农以下群众。1939年6月12日,县区推选60余名代表,在七区崮头开会,成立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泰西出现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成立后,各区乡镇相继建立人民政权。贯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在全县实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举办全县村干部培训班,学习《论持久战》,加强抗日村政建设。进行土地查产定级、核实入口,议定基数和递增递减比率,按人口和土地平均数及土地质量,确定每户的负担数量,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县抗日民主政府设置秘书室,民政、财政、建设、文教4个科和手枪队、动委会、县政工作队、运销合作社、河西办事处,辖12个区。
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1/3。本县开明绅士积极参政议政,响应减租减息的号召,缴粮款,送情报,掩护抗日党政军干部,积极支持抗战,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同年抗日民主政府增设工商科、粮秣科、司法科、公安局并设耀南区和城北工委。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血与泪。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八路军泰西抗日专员张耀南。他的经历,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真实写照。
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为艰难时刻。这一年,张耀南结束了在山东党校的学习,满怀激情地回到了泰西根据地。,迎接他的,不是胜利的曙光,而是敌人空前规模的扫荡。敌军出动了上万人的兵力,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进攻,各地设立的据点和碉堡,像一张无形的网,封锁了根据地与外界的联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张耀南没有退缩。他深知,作为抗日专员,自己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不仅要组织机关干部转移,确保每一个战士的安全,更要鼓舞士气,带领大家共同抗击敌人。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张耀南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智慧。
那一年,泰西根据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困苦之中。树叶、草根,这些在平日里无人问津的东西,此时却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口粮。张耀南和战友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有一次,张耀南因饥饿难耐,忍不住在树上捋了一把树叶,塞进嘴里。这一幕,被身边的警卫员看到了。警卫员心疼地劝他:“专员,您别这样,我们再想想办法。”,张耀南却严厉地批评了警卫员:“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不能与民争食。每一口粮食,都关系到群众的生存。”
张耀南的以身作则,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与战友们同甘共苦,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他让我们看到,在逆境中,一个人可以爆发出怎样的力量。他用自己的坚韧和担当,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张耀南不仅是一位抗日专员,更是一位精神领袖。他用自己的坚韧和乐观,影响着身边的人。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带领大家共同抗击敌人。
有一次,敌军对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张耀南带领战士们,在敌人的炮火中穿梭,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
经过一天的激战,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张耀南却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深知,此时稍有松懈,就会给敌人可乘之机。于是,他带领战士们连夜转移,最终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张耀南的坚守与担当,不仅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和信任,更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
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张耀南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他深知,作为领导者,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责任感。他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愿意让群众少吃一口。
有一次,张耀南在村里走访时,发现一位老大娘因为饥饿而病倒在床上。他立刻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给老大娘熬了一碗粥。老大娘喝下粥后,病情得到了缓解,感激地流下了眼泪。张耀南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了群众。他们纷纷表示,要跟着共产党走,共同抗击敌人。在张耀南的带领下,泰西根据地的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他真的是把‘与民同苦’做到了极致。有张耀南这样的领导,就算再困难也能挺过去!他用自己的坚韧和乐观影响着身边的人,让大家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这样的人存在,无疑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三是1941年9月,长清县黄河以东成立峰山县,峰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设民政、财政、建设、文教、司法、粮食、工商科和公安局、手枪队,辖9个区。1942年,将文教与民政合并为民教科(1943年又分开);粮食与财政合并增设经济委员会,辖10个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基层政权,县下初为10区,每区设正副区长各1名,并配备工、青、妇等专职干部,区内设民政、财粮助理。1940年,各区增有村政建设工作队,选举村长,整理自卫队,组织识字班。同年组成村政委员会(村公所),下设民事、抗勤、教育和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自卫队、儿童团等。
泰西各根据地认真贯彻上级的货币政策,并将其作为发展生产与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后来,鉴于日伪大发伪钞,掌握法币,大量掠夺人民物资的危险,在根据地只能流通抗日政府发行的钞票,严禁伪钞和法币流通,一旦发现,即收。对基本群众特别困难者,采取贬值兑换的政策。这样将法币伪钞变物,使根据地的经济不受其贬值的影响,并限制了根据地物外流。
根据地实行以上经济政策的同时,在敌占区和游击区"减轻人民对敌负担,保护人民利益"的方针,作为敌占区政策的出发点。日伪军掠夺粮食,各地抗日军民就采取武装各式各样的方法打击敌人的抢粮计划;敌人要抓丁,即级逃避,并发动群众打散集合的壮丁。峰山根据地,随着军事、政治攻势的运动的进行。在部分敌占区也强行实行部分经济政策地禁止使用伪钞、法币,从而使敌占区逐步缩小,使日经济上更加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