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从银杏树上飘来
文/吴佑华
秋风的邮差开始叩响申城的窗棂时,整座城市都屏住了呼吸。黄浦江畔的局门路上,三十岁的银杏树开始书写金色的告别信。这条不足千米的街道渐渐变成流动的星河,每一片落叶都是寄往大地的明信片,在晨光中闪耀着温暖的光泽。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叶尖,孙女已经拽着我的手来到了这片网红圣地。她追逐着旋转飘落的银杏叶,时而突然蹲下,对准阳光观察叶脉里蜿蜒的金色溪流。
“爷爷,树叶怎么知道该换金衣裳了?”
她举起完好的扇形叶片,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我抚摸着树干上深浅不一的纹路告诉她:“每棵树心里都藏着季节的罗盘,当秋日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它们就摇响了变色的风铃。”
远处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海粟幼儿园的孩子们背着画框跑来,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趴在地上写生,蜡笔摩擦纸面的沙沙声,像极了银杏叶在交换秋日的秘密。
老伴站在一棵格外挺拔的银杏树下,仰头望着垂落的“金穗穗”出神。
“你看这些叶子,”她忽然开口,声音里透着温柔,“在最美的时候选择离开,多像咱们老家收完新米的阿婆——把最甜的稻谷都留给了天地。”说着蹲下身,捡起被行人踩碎的落叶,轻轻埋进树根的沃土里。
几个写生的孩子不知何时已经围了过来,他们捧着金箔般的书签,澄澈的眸子里盛满了秋天的银河。一个小男孩高举着手中的“金冠”,在落叶铺就的地毯上蹦跳着,笑声惊起了枝头最后几只麻雀。
正午的阳光将整条街酿成温热的蜜酒。穿汉服的姑娘们撑着油纸伞在落叶雨中走过,恍若从古典诗画中走来的仙子。摄影师们围着“网红树”调整镜头,捕捉树叶在阳光下透明的黄金质感。最动人的是那对银发夫妇:老先生支着画架,用画笔捕捉叶片的旋转轨迹,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破译秋天的密码;老太太则在一旁细心挑选落叶,用胶带将它们粘成一面永不褪色的金色屏风,每一片叶子都是她精心挑选的艺术品,记录着这个秋天最动人的瞬间。
当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来上户外课时,整条街突然变成了流动的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导管结构,发现这些细小的管道就像大树输送养分的血管。他们把落叶拼成各种图案,有展翅的蝴蝶,有跳跃的小鹿,还有男孩用厚实的叶片拼成的恐龙,正张开“大口”喊着“饿”。一个小女孩把落叶贴在耳朵上,神秘地告诉同伴:“我在听秋天讲故事呢!”童真的话语让大人们不禁莞尔,也让我们这些老人找回了久违的童心。
暮色渐浓时,直播达人们陆续收拾设备准备转战新战场,但梧桐影下的老画家仍不肯收笔。他的金色颜料在画布上流淌,将白天的喧闹慢慢沉淀成静谧的晚霞。孙女忽然跑过来,把一片形状完美的落叶轻轻按在我掌心:“爷爷,这是秋天盖的邮戳吗?”她仰着小脸问道,眼睛里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
我望向华灯初上的黄浦江畔,突然在这片金色海洋中读懂了生命的真谛。银杏叶用最绚丽的色彩演绎着离别的舞蹈,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所有被镜头定格的瞬间,所有被画笔记录的色彩,最终都会化作时光长河中最温暖的印记。当最后一片银杏叶完成它的空中芭蕾,这条街道将安静地等待来年春天,等待新的故事在枝头萌芽,等待秋天再次用金色的笔触,书写岁月的诗篇。
作者简介:吴佑华,中学退休教师,通州作协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南通市高(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提名奖),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奖获得者,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百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出版专著《诗情·画意·数学眼光:换一种视角欣赏诗》。在人民日报网、学习强国、《心系下一代》《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银潮》《大江南北》《扬子晚报》《南通日报》《通州日报》及全国、省、市、区融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散文、诗近50万字。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