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恩祥排律《读吊古战场文》
茫茫旷野望无疆,
蓬断蒿枯夜色凉。
寒气潇潇清可许,
北风冽冽雾苍茫。
云烟袅袅东飞去,
荒草萋萋紫菜黄。
沙地风曛多惨悴,
群岗无意放芬芳。
荆韩招募呼民众,
齐魏擦拳磨刀枪。
武将颁宣行政令,
文臣用计乱朝纲。
旌旗猎猎战车滚,
军法森森锁断肠。
利镞穿胸头骨碎,
长矛断臂眼遭殃。
倒悬曲直惊人目,
功过是非待考量。
剑戟交加烟滚滚,
雾尘浩荡势汤汤。
尸埋巨港铁蹄下,
血染长城伴帝王。
矢尽弦疲人力竭,
车翻轴断马头伤。
风鹏正举八千里,
云鹤长鸣十万丈。
野鬼冤魂为谁死,
隋唐汉晋几兴亡。
黎民那个无生母,
老父恩深育栋梁。
白骨幽灵游四海,
爵侯金印照三江。
老母坟上流干泪,
妻子黄河哭断肠。
战鼓声声沉寂去,
刀光闪闪化冰霜。
输赢成败为谁战,
锦绣江山属李唐。
万卷诗书一张纸,
思乡孤魂自彷徨。
附:《吊古战场文》 作者 李华
李华(715-766) ,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州赞皇(今 属河北)人。735年(开元二十三年)进士,743年(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次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山阳以终,信奉佛法。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病故。李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开,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王恩祥,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山东省楹联协会会员;古槐诗社创始人之一;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大运河诗联》主编、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刊》副主编、济宁市济州古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济宁市圣地银龄总队秘书长。被山东省老干部书画研究会授于全省“先进模范人物”。
已编辑整理《王恩祥诗选》、《王恩祥辞赋》、《王恩祥楹联集萃》、《济宁俚语大观》、《济宁碑坊考》、《济宁八景考》、《济宁街道考》、《文成公主故乡考》等文稿多卷,作品多次在市、省、国诗词楹联征文、比赛、书展活动中获奖;为济宁市多位书画家、艺术家、诗人主编出版了诗选集,书画集等个人专著,并题词撰写前言。
二、搁浅在七夕鹊桥上
文/大山(山东)
银河横亘
隔开思念的重量
鹊鸟的羽翼
筑起迢遥的桥梁
而我的诗,就这般搁浅在鹊桥
守望着,爱与梦的模样
想倾诉,且彷徨
有感动,亦沮丧
曾几何时,七夕的传说
如熠熠星辰,照亮人间情长
牛郎织女的矢志不渝
令世代人在爱的虔诚里仰望
可如今的街巷
年轻人的心旌飘晃
爱情成了随意翻折的纸张
轻易开始,或潦草收场
单身的影子,在市井中奔忙
孤独像薄雾,悄悄漫过心房
爱之门虚掩着,脚步却在徘徊
是自命清高,或是畏惧迷茫
而那些结了婚的燕侣
也鲜少提起添个小生命的向往
仿佛未来的重量太沉
会压弯自由的翅膀,把未竟的梦锁上
圣母玛丽亚的剪影在风中叹息
我的诗行也垂下了黯然羽翼
都为这爱的崇尚渐渐失了光泽
寻不回曾感天动地的那份虔诚与痴狂
愿独行的灵魂终遇温暖的港
愿相拥的人们守住最初的滚烫
愿新的生命如春日破土的芬芳
让七夕的传说永远在岁月里闪亮
夏月
文/大山(山东)
露水在草叶上写诗
研磨星星的灵光
蛙声漫过荷塘
荷香将夜色陶醉
牵牛花偏有几分顽皮
悄悄扒着你的轩窗
风铃被窥得心慌
叮叮当,摇碎半窗月华
案头,有你未写完的诗稿
都是夜来香的心慌意乱
因为昙花正要分娩
只待月上中天
萤火虫挑起灯笼
追逐着你的思续
知了,知了,蝉声切切
挑逗你的江郎才尽.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三、鹅卵石小道上
文/若风
水流的多少冲刷
打磨
被推上岸上的圆滑
成了人们眸子里的
闪亮
河湖大海
将棱角抹掉
渐渐归入鹅卵石的家族
从此,躺在岸上
看潮起潮落
看河流湖水的荡漾
可不料的是又被铺在小道上
让行走人的脚板得以按摩
或麻木的唤醒
从水中
到道上
是多少历程
但身骨却依然坚硬丰盈
马建业,笔名:若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王春
别把严冬的冰块
塞进他人衣袖
你畏寒的骨血
怎忍看到别人的颤抖
别把沉默的刺
种进谁的咽喉
你厌弃的窒息
何必让呼吸也结满霜星
当你推开门迎接阳光
别锁上别人的黎明
你背过的影子
别叠进谁的梦境
人心是面镜子
照见己身 也照见众生
当你收起所有不愿承受的重量
世界便会捧来
同等的温柔与清明
《裂纹》
文/王春
昨天路过山脚的梯田
看到
土地把嘴张得很大
却喊不出一声渴
风扫过田垄时
带起的不是秋天的金色
是花生的枯叶
玉米秆举着空瘪的穗
像举着一串生锈的钥匙
打不开天空的锁
叶子卷成筒
藏着最后一滴
不敢蒸发的绿
稻草人卸下了草帽
它和谷子一起弯下腰
向龟裂的大地鞠躬
每道裂纹里
都睡着一个
关于雷声的梦
我蹲下来
触摸那些张开的伤口
指腹沾着细碎的沙土
像摸到了
太阳滚烫的灸炙
王春1970年毕业于泗水一中。1971\1977知青下乡泗水县考棚街。
1978年在泗水县建设局参加工作。1980年\1982年山农大园艺专科学习。
1983\1985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车间主任、生产科长。
1988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副经理。
1992年调任泗水县园林绿化管理所任党支部书记、所长。2012年2月退休。
2013年在泗水县老年大学学习美术和书法,同年老年大学成立儒学讲师义工团任副团长,一直从事乡村儒学讲堂义务工作、济宁市作协会员,泗水县华龄自愿者协会法人代表,泗水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五、七律·祖国颂文/赵祥友
万里江山万里娇,人文华夏领风骚。
诗词古韵星光灿,科技新研才俊豪。
神若蛟龙惊四海,威如猛虎吓群毛。
今非昔日谁堪比,敢与强横亮剑刀
五绝·秋风吟
文/赵祥友
轮回时序改,今又是秋风。
未觉华年老,霜来便做翁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对古诗也有涉猎
六、铭 记 历 史——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
文/王留记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 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在长达14年的抗战岁月里,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换来了最终的胜利。1945年8月15号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难忘一九三一年,日本鬼子进南满。
畜意制造“九一八”,东北三省遭沦陷。
“七七事变”挑事端, 占罢侵中原。
烧杀抢掠施兽行, 屠戮妇孺骇人寰。
南京血腥大屠杀, 灭我同胞三十万。
惨无人道“七三一”,活人标本做试验。
罄竹难书日罪行,桩桩件件诉不完。
中华民族多壮志,不屈不挠斗敌顽。
中流砥柱共产党,奋勇抗日走在前。
南有烽火北抗联,统一战线亲手牵。
合力抗战十四载,日寇投降受审判。
往事虽过八十年,屈辱历史记心间。
中华今日刮目看,国强民富军剽悍。
船坚炮利无人挡,万里长城万里坚。
“九三”阅兵大亮剑,威震寰宇慑敌胆。
东窥倭国蠢心动,军国死灰欲复燃。
倚美围中野心露,欲入北约勾台湾。
我应因之强武备,枕戈待旦绷紧弦。
日寇胆敢再犯我,新账老账一齐算。
美帝亡我心不死,犯我有来定无还。
王留记,山东省金乡县人。1974年高中毕业,次年5月入党,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在原昆明军区高炮65师服役14年,历任文书、排长、连队指导员,团组织股长,旅政治部组织科长等职,少校军衔。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服役期间七次立功受奖。1989年转业至济宁市民政局工作,历任副科长、科长、市政府双拥办副主任等职(副县级),曾被评为“省级人民满意公务员”,2015年退休,现居住济宁。在部队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多篇论文被昆明军区、成都军区报刊采用。在民政局工作期间,所撰材料曾被省和民政部采用。本人爱好文学、书法,经常写诗词、散文,现任济宁市读书协会《书友文苑》文学艺术指导、专栏作家
七、阿拉斯加双普会随感文/殷秀奎
安克雷奇铺红毯,强势博弈在上演。
俄乌战火烟仍绕,特普协议书未签。
大炮射程出真理,丛林法则见新版。
但愿和平真降临,双方兼顾不倚偏。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曾被评为华金集团十佳通讯员,撰稿于《泗纸简讯》《华金报
八、 【双调•寿阳曲•无题】六首作者\翠柳
春幽静,月色明,滴声声 漏催 人命。
剔灯绢纱 心事惊,梦经风雨 寒风劲。
风吹絮,柳带疏,乱纷纷 画屏 遮雾。
冷梅 蕊芳 重放舞,
有情人 赏(雪)观花处。
捻飞絮,系梦芜,闷恹恹 教人 何诉。
六梢 皎晶 天上舞,
急些些 盼春 心慕。
思无数,情万缕,憔悴煞 心儿 玉郎人物。
倚栏(眺望)这般 活受苦,
恨(不得)随鸿雁 南飞去。
风沙起,月色迷,雁声声 叫人 心碎。
怨愁里 和些 泪水,
月弯弯 影只难寐。
枝生露,霜伴菊,又(呼)啦啦雁(儿)飞无数。
心中 苦吟 眉叶蹙,
瘦岩岩 恨(把)春光误。
赏析:
这组《双调·寿阳曲·无题》,借细腻笔触、丰富意象,构建出哀愁与思念交织的意境世界,尽显古代女子情感心境。
意象渲染愁情 自然意象添凄冷:
首曲“春幽静,月色明,滴声声 漏催 人命”,春夜静谧却因月色添清冷,“滴声声漏”似时间催促,凸显生命流逝之无奈,定下哀伤基调。第二曲“风吹絮,柳带疏,乱纷纷画屏遮雾”,柳絮纷飞、柳带稀疏,画面杂乱迷茫,“画屏遮雾”更添朦胧感,暗示女子内心纷乱。第五曲“风沙起,月色迷,雁声声 叫人 心碎”,风沙、迷离月色与凄厉雁声,绘就荒凉孤寂之景,将怨愁推向高潮。
植物意象表心绪:
第二曲“冷梅 蕊芳 重放舞,有情人 赏(雪)观花处”,冷梅独放,既象征女子高洁坚韧,又暗示其对爱情的孤独坚守。第六曲“枝生露,霜伴菊”,露与霜的清冷、菊花的高雅,烘托出女子内心的孤寂苦涩。
情感细腻深沉 相思之苦煎熬:
第四曲“思无数,情万缕,憔悴煞心儿玉郎人物”,直接倾诉对情郎思念如缕,自己却因思而憔悴。倚栏眺望徒增痛苦,恨不得随鸿雁南飞寻爱,相思之苦刻画入微。
孤独寂寞哀怨:
首曲“剔灯 绢纱 心事惊,梦经风雨 寒风劲”,女子挑灯心事重重,梦中风雨寒风,暗示现实孤独无助,只能在梦寻慰藉。第三曲“捻飞絮,系梦芜,闷恹恹教人何诉”,捻絮系梦却烦闷无处倾诉,尽显孤独压抑。
怨愁无奈心境:
第五曲“怨愁里 和些泪水,月弯弯 影只难寐”,女子怨愁流泪,形单影只难入眠,无奈尽显。第六曲“心中苦吟眉叶蹙,瘦岩岩恨(把)春光误”,心中痛苦、眉头紧锁,怨春光流逝耽误美好时光,无奈深沉。
艺术独具匠心 衬托手法增强表达:
首曲以美好春夜、月色衬“滴声声 漏催 人命”的无奈哀伤,对比鲜明,突出内心痛苦。第二曲“冷梅 蕊芳 重放舞”的美好与“乱纷纷画屏遮雾”的杂乱反差,衬托内心复杂情感。
叠字增添音韵表现:
“滴声声”“乱纷纷”“闷恹恹”“急些些”“瘦岩岩”等叠字,使曲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生动描绘事物状态与女子心境,增强情感感染力。
留白留下想象空间:
第二曲“有情人赏(雪)观花处”、第四曲“倚栏(眺望)这般活受苦,恨(不得)随鸿雁南飞去”,括号内容强调动作心理,具体场景与痛苦渴望程度留白,使曲子更具韵味内涵。
这组曲子借丰富意象、细腻情感与独特手法,展现古代女子情感哀愁,艺术价值颇高。
九、节礼随笔文/马晓雯
每年春节,远在福州工作的二侄儿一家一回来,总不忘来看他老姑我,每次的来节礼通常也都会有一盒“正岩肉桂”和一提红酒。这“节目”保留得清晰明了,雷打不“换”,儿子戏谑:“哥这“礼”都成了经典永流传”了,可我乐意。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会喝酒,可我侄儿说诗仙李太白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像他老姑我这样一个有品位的人应该是“无酒不欢”才对。白酒可以不喝,但红酒还是要“沾”的!再说它美容养颜、软化血管…至于正岩肉桂这“茶中之魁”是他们闽南的乌龙茶,产地就在他家门口,他说要喝就要来它个“正宗”的,这样才能让老姑我品出这“天香美人”的温润和甘醇。嘿,真别说,这几年喝着品着真就品味出了这正岩肉桂的醇香甘爽、喉韵悠长。现在倒好,我喝茶只认那个牌子的正岩肉桂了,而且无茶不饮。闲暇时常约三两个姐妹来我“悦己阁”,听着音乐品茗闲聊,甚有云水禅心之味,更有分享的快乐。贪杯忘怀,不足惧,有咱亲侄儿隔三差五的来电,除了嘘寒问暖还有延绵不断的茶源供着。节礼里有它很自然。
另外几样节礼倒是来年常新,去年是一盒叫“福禄寿喜”的狮子头丸子,今年又换一盒“金玉满堂”,都是他们公司的预制产品。这“金玉满堂”有海参、鲍鱼、大虾、鸭爪……呵,“海、陆、空”全活了。侄儿说“小姑,我们这叫“一锅吃尽山珍海味”,是今年我们的主打款,您老尝后可别忘了给侄提意见,中肯的话最好动动您的大笔,给我们“惠发食品”来篇美文做做宣传…”听,这小子生意做得贼精,送礼都不忘打广告、拉宣传赞助了。“‘一锅吃尽山珍海味’?太贪了!老姑可不愿做慈禧太后“老佛爷”。”我侄听得“嘿嘿”笑。
噢,忘了给大家介绍,我这小我十五岁的侄儿上有一哥,下有一弟,都怨我嫂子是为省时间怎么滴,生孩子都生得那么紧凑,一年半多生一个,害得我二侄儿这“中间客”、“落半腰”,半岁就没了奶水吃,可怜家家的从小就和我们一起生活,是我妈也就是他的奶奶一手带大,当然这里面也有我这老姑的功劳。我们姑侄的感情自然是好。现在他在南方做副食品产业,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区域经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一次他问我“小姑,还记的小时候咱家的那个礼条吗?干成了“船”的那个。”“呵,你个馋猫还记得呀?。”“当然,因为它我挨过揍,哭过。不过后来它又回咱家来了不是?那味道啊说不上好,但我永远都记得……”
是八十年代末,那时他也就四、五岁,春节走亲访友,父亲称来礼条肉让我哥带上他去二姨家走亲戚,这可把我二侄儿乐坏了,临走坐在自行车前杠上拼命向我招手,兴奋地喊“小姑,等我带好吃的回来……”,“知~道~了~”我故意拉长声音应着他,目送他们父子骑车而去。
下午哥他们父子俩回来,看我侄儿恹恹的样子,皴厘厘的脸上留着未干的泪痕,抹得跟花猫儿似得。这是怎么了?不问还好,一问我侄儿又屈屈地哭起来,大大的眼睛里净是无辜,却蓄了满满的泪。我哥看到他那样子气不打一处来,抬脚又想踢。娘呵斥哥,我抱起侄儿哄着。哥说二姨杀鸡、炒肉,弄了好几个菜厚待了他们父子,还给了我侄不少的压岁钱,没想到临回时我侄硬哭着,要要回那块礼条肉,弄得大人很没面子。“礼一篮子,也就那块肉值钱,哪有拿回来的道理?!”哥愤愤地说。想想也是!唉,我可怜的侄儿幺,你活该挨揍了。
十多天后,我从外地回来,侄儿看到,老远就跑过来,拉起我的手神秘地说“小姑、小姑,咱家那块肉又回来了耶!”弄得我莫名其妙,看着他兴奋的样子。“就是我和爸爸送姨奶奶家的那块呀。”
回到家看到菜板上确实放着一块干巴巴的礼条,问他怎么知道是我们家送出去的那块,他说“小姑,你不知道在这块肉的后面右下角上有印的半个蓝圈,上面也有我扎的孔,我都一一记着来,不信你看。”翻过礼条右下角确实有印着的半个检疫章。“那天爷爷买回来我以为咱家可有肉吃了,还有骨头啃,高兴得围着它看,拿毛衣针想帮奶奶先把猪肋巴条抠出来,刚插进去就被奶奶看到给吼住了。瞧,那~那个针眼儿就是我扎的。”边说边指。再细看两个肋条间干瘪的肉覆膜上确实有个小孔,肉要是鲜着这孔很难被发现,这一干吧到很显眼见得了。娘也确定是我家送出去的那块,只是皴厘厘、皱巴巴,干瘪了许多,褐红色泛着一种说灰不灰说黄不黄的光泽,硬硬的,两端翘翘地横亘在菜板上,细闻也有了腊肉的馊味。还是侄儿的想象力丰富,说它像个“海盗船”,我们就叫起它“肉船”来了。听娘说是我三舅家的大表哥拿它去我姐家串门,今天是姐又拿它回来了。呵,也不知道这些天礼条肉串了几家亲戚?回来可把我侄儿惊得不轻,那欢活劲儿就像欢迎周游列国归来的勇士,一边拉我帮他验证真伪,一边又催奶奶快快去煮。娘也觉得成了腊肉的“礼条”不能再拿它去走亲戚,也实在耽搁不得,索性放在水里浸泡了一个上午,洗净上锅。
至于味道怎样?我给忘了,毕竟都过去三十多年了,这肉要拿到现在给谁谁都不会再去吃。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可侄儿还记得,也难为他了。
侄儿说他对研究美食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小时候对吃的那种“执念”,一直让他无法释怀,现在他从事副食品加工,就是想让老少爷们,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不限季节与时令,想吃啥就能吃到啥,而且都是变着花样,讲究着健康,搭配着营养,吃得安全、放心的。就和送给姑姑我的一样,能尝到鲜鲜的“真滋味”。
侄儿送我的节礼我喜欢,高高兴兴地收着,细品着,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分享着他成功的喜悦,也幸福着着我们姑侄的情深。
马晓雯,山东济宁泗水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医院报社通讯员,乡村儒学志愿者。
十、《尼山圣境一文化与传奇交织的圣地》一文/曹德全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有一处集历史文化与传奇故事于一体的神秘之地——尼山圣境。这里是孔子的出生地,散发着千年的儒家智慧光芒;有着清幽雅致的尼山书院,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传承;还有那流淌着穆桂英传奇故事的卸甲河,每一处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岁月的长河。
当踏入尼山圣境,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思想激荡、文化繁荣的时代。尼山,因孔子诞生于此而闻名遐迩。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儒家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前行道路。站在尼山之上,微风轻拂,似乎能听到孔子当年讲学的声音,那谆谆教诲,穿越千年,依然清晰可闻。
尼山书院,就坐落在这神圣的土地上。它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尼山的怀抱之中。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青瓦白墙,飞檐斗拱,尽显岁月的沧桑与厚重。走进书院,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讲学、读书、修身的地方,无数的学子在这里聆听先贤的教诲,汲取知识的养分。书院的讲堂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学子们认真听讲、热烈讨论的场景。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名人字画,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尼山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里,举办着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国学讲座、书法展览、传统礼仪表演等。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学者,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传承文化,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尼山脚下的卸甲河,更是流淌着一段传奇的故事。相传,穆桂英在此卸甲休息,河水见证了她的飒爽英姿和英勇无畏。卸甲河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山谷。两岸的青山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沿着河岸漫步,仿佛能看到当年穆桂英带领着士兵们在河边扎营休息的场景。她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正义而奋斗。
如今,卸甲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它不仅是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段历史传奇的见证。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河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岸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当地的居民依河而居,过着宁静而祥和的生活。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传统,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尼山圣境,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奇故事的神秘色彩完美融合。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它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阅读、去品味、去感悟。让我们走进尼山圣境,探寻孔子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卸甲河的传奇故事,让心灵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得到洗礼和升华。
曹德全,山东泗水人,汉族,本科学历,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 主编,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济宁散文学会会员。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元曲散文展播》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