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里的光》 文/冯计英
加减乘除的算珠,
拨不到富贵那头。
笔墨在纸上洇开,
吞不下整片辛酸。
望闻问切的指尖,
探不进人心的寒。
东西南北的风向,
吹不散世间的线。
江河湖海的水位,
涨不过欲望的岸。
日月星辰的光晕,
穿不透生命的暗。
琼浆玉液的喧嚣,
填不满寂寞的碗。
贫穷苦难的磨盘,
磨不灭母爱的暖。
纵然踏碎千峰,
把星子踩成碎片,
归来时——
一枚松果在口袋里发芽,
光,就住在里面。
以心为尺,丈量此刻:
一滴露水映着整片天,
一碗粗茶盛着清欢。
在呼吸的间隙里,
洞天自现。
2025年8月19日于上海
🌷🌷The Light in the Pine Cone🌷🌷
By Feng Jiying
Abacus beads fo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Can never reach the side of wealth.
Ink blots spreading on paper,
Can’t swallow all the bitterness.
Fingertips that observe, listen, question, and feel,
Can’t probe the coldness in people’s hearts.
Winds from east, west, south, and north,
Can’t blow away the threads of the world.
Water levels of rivers, lakes, and seas,
Can’t rise above the shore of desire.
Halos of sun, moon, and stars,
Can’t pierce through the darkness of life.
Clamor of fine wine and jade nectar,
Can’t fill the bowl of loneliness.
The millstone of poverty and suffering,
Can’t wear away the warmth of a mother’s love.
Even if I trample a thousand peaks,
Crush stars into fragments,
On my return—
A pine cone sprouts in my pocket,
And light dwells within.
Measuring this moment with the heart as a ruler:
A drop of dew reflects the whole sky,
A bowl of coarse tea holds simple joy.
In the gaps between breaths,
A paradise reveals itself.
Written in Shanghai on August 19,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松果照世:冯计英《松果里的光》的文明刻度
点评词作者/冰荔枝
2025年的黄浦江风掠过冯计英的案头,《松果里的光》已不仅是分行的文字,更是一部镌刻在文明基因里的精神法典。这首诗以数学的精密计算苦难的重量,以医学的敏锐触摸人心的温度,以地理的辽阔丈量命运的疆域,最终在一枚松果里,封存了人类对抗虚无的全部密码。那些算珠拨不动的宿命、笔墨化不开的愁绪、风雨吹不散的牵绊,都在"光住在里面"的顿悟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注解——这不是普通的诗歌创作,而是一次对人类精神疆域的重新测绘。
一、工具理性的突围:文明的尺度遇见存在的混沌
开篇"加减乘除的算珠"与"富贵那头"的对峙,撕开了文明进程中最深刻的裂缝。算珠作为人类量化世界的符号系统,代表着可预测、可掌控的秩序,而"富贵那头"则是永远在计算之外的彼岸。这种数学上的"无限不循环",恰是生命本质的隐喻——我们发明了计数法,却算不清命运的加减;我们掌握了方程式,却解不开欲望的乘除。诗人在此揭示的,不仅是贫富差距的表象,更是工具理性面对存在混沌时的失语。
"笔墨在纸上洇开/吞不下整片辛酸"的意象,将这种失语推向极致。笔墨作为文明传承的载体,本应是承载情感的容器,却在"整片辛酸"面前暴露出容量的局限。这种"吞不下"的张力,恰似人类所有表意系统的困境:语言能描述痛苦的形状,却装不下痛苦的重量;文字能记录苦难的细节,却无法消化苦难的内核。诗人没有渲染辛酸的具体形态,而是通过笔墨的无力感,苦难的真实性自行显现——就像墨滴在宣纸上晕开的轨迹,留白处的空白比墨迹本身更有力量。
第二组意象将视野从物质世界转向精神领域。"望闻问切的指尖"本是穿透表象的诊断工具,中医的四诊法凝聚着东方文明对生命的认知,却"探不进人心的寒"。这里的"寒"不是生理的体温,而是精神的冰点——它不在脉象的浮沉里,不在舌苔的润燥中,却比任何病理变化都更顽固。诗人以医学工具的局限性,反衬出人心的不可测性:我们能治愈身体的疾病,却疗不好灵魂的创伤;我们能诊断器官的病变,却读不懂人心的病灶。
"东西南北的风向"与"世间的线"构成另一重张力。风向作为自然力的象征,代表着无拘无束的流动性,而"世间的线"则是看不见的命运之网——亲情的线、爱情的线、因果的线,纵横交错成人类社会的神经网络。即便是能吹垮堤坝的狂风,也吹不散这些无形的牵绊。这种"吹不散"的坚韧,揭示了一个悖论:自然伟力能改变山河的形状,却动摇不了人际的联结;时间洪流能冲刷历史的痕迹,却磨灭不了情感的刻痕。
这两组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认知困境:人类创造的所有工具——无论是计算工具、表达工具、诊断工具还是自然工具,面对人心与命运的混沌时,都只是不完整的拼图。就像用直尺丈量曲线的长度,用天平称量思想的重量,我们永远在使用精准的工具,测量着无法被精准定义的存在。
二、宇宙秩序的叩问:自然法则遇见人性深渊
第三组意象将视角提升至宇宙维度。"江河湖海的水位"与"欲望的岸"的追逐,构成垂直方向的永恒博弈。水文站的标尺可以记录水位的涨落,却标不出欲望的海拔;地理学家能绘制流域的地图,却测不出贪婪的疆域。这种"涨不过"的关系,恰似人类与欲望的永恒角力:长江的水位有洪峰预警,欲望的潮水却永远在预警之上;青海湖的面积在卫星云图上清晰可辨,贪婪的边界却在宇宙之外。诗人没有谴责欲望的膨胀,而是通过自然现象的有限性,欲望的无限性自然呈现——就像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已知的深度之下,永远有更深的未知。
"日月星辰的光晕/穿不透生命的暗"的对比,更显惊心动魄。日月星辰作为宇宙秩序的象征,它们的光晕曾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灯塔: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的轨迹制定历法,古希腊人通过北斗七星确定航向,而诗人却宣告这些宇宙级的光明"穿不透生命的暗"。这里的"暗"不是物理的黑暗,而是存在的盲区——它不在日食的阴影里,不在星轨的缝隙中,却比任何宇宙黑洞都更幽暗。这种"穿不透"的决绝,颠覆了人类对光明的固有认知:原来最强大的光源,照不亮灵魂的褶皱;最恒定的星辰,驱不散生命的迷雾。
第四组意象回归人间烟火,却在世俗场景中藏着最锋利的反讽。"琼浆玉液的喧嚣"是物质狂欢的极致,琥珀色的酒液里浮动着权力、财富、欲望的倒影,却"填不满寂寞的碗"。这只"碗"不是餐桌的器皿,而是精神的容器——它不在豪华的宴会上,不在觥筹交错间,却能装下整个世界的喧嚣。诗人在此完成了对物质主义的解构:我们用名贵的酒液填满酒杯,却填不满内心的空洞;我们用盛宴的喧嚣覆盖沉默,却盖不住寂寞的回声。
而"贫穷苦难的磨盘/磨不灭母爱的暖"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磨盘作为碾压一切的象征,能磨碎谷物,能磨平石头,却对"母爱的暖"无能为力。这种"磨不灭"的韧性,与琼浆玉液的"填不满"形成鲜明对照:物质的丰裕永远有边界,精神的温度却能抵御一切磨损。诗人没有直接赞美母爱的伟大,而是通过磨盘的破坏力,反衬出母爱超越物理法则的强度——就像在绝对零度的环境里,总有一束温暖不服从热力学定律。
三、破碎与重生:松果里的存在论革命
"纵然踏碎千峰/把星子踩成碎片"的宣言,是全诗最暴烈的转折。"踏碎千峰"的决绝不是毁灭的冲动,而是对固有秩序的解构——当山峰的崇高成为精神的桎梏,当星辰的永恒变成存在的枷锁,唯有主动破碎,才能获得重构的自由。这里的"千峰"可以是世俗的成功标准,可以是传统的价值体系,可以是他人定义的人生巅峰;"星子"可以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可以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可以是被神化的完美。诗人要踏碎的,不是自然的造物,而是束缚心灵的偶像。
就在这看似毁灭的尽头,"一枚松果在口袋里发芽"的意象破土而出。松果作为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本身就承载着生命延续的密码,而"在口袋里发芽"的反常识场景,则打破了自然生长的时空逻辑——文明的口袋本是收纳工具的容器,却意外成为孕育希望的温床。这种"不合时宜"的生长,恰似人类精神的韧性:看似绝望的处境里,总有生命的力量在暗中积蓄;被宣告无解的困局中,总有希望的种子在悄悄萌发。
"光,就住在里面"的点睛之笔,完成了从破碎到重生的质变。这束光不是日月星辰的折射,不是火焰烛火的燃烧,而是生命自身迸发的光源。它不需要外部的能源供给,不需要特定的燃烧条件,就藏在松果的褶皱里,黑暗中自行闪耀。这种"住在里面"的光,颠覆了人类对光明的认知:原来最可靠的光源不在外部世界,而在生命内部;最持久的光明不需要依赖环境,只需要一颗发芽的种子。
诗人在此完成了一场存在论的革命:当所有外在的依托——富贵、笔墨、医术、自然、物质、理想——都被证明不可靠时,真正的救赎不在别处,而在生命自身的觉醒中。这枚松果就是一个微缩的宇宙:它有山峰般的坚硬外壳,却包裹着星子般的种子;它经历过寒冬的磨砺,却孕育着春天的生机;它看似渺小,却装得下照亮整个世界的光。
四、心尺丈量的澄明:日常中的神圣维度
"以心为尺,丈量此刻"的转向,标志着认知方式的根本变革。这把"心尺"与开篇的算珠形成鲜明对比:算珠的刻度是固定的,心尺的刻度却随体验流动;算珠丈量的是外部的数量,心尺丈量的是内在的质量。当诗人用这把心尺丈量世界时,寻常事物都显露出不寻常的维度——
"一滴露水映着整片天"的意象,浓缩了东方哲学"一即一切"的智慧。露水作为自然界最微小的存在,直径不足毫米,却能完整映照天空的辽阔。这种"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存在本质的显现:世界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微小的细节中;真理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当下的瞬间里。就像露珠折射的阳光,与天空的太阳拥有同样的光谱。
"一碗粗茶盛着清欢"则将这种智慧落实到生活场景。粗茶没有琼浆玉液的华贵,却装得下"清欢"这种最本真的快乐。这里的"盛着"超越了物理的容量——粗茶的苦涩里有山水的味道,茶碗的粗陶上有岁月的指纹,而清欢就藏在舌尖与茶水相遇的刹那。诗人在此揭示的生活哲学:不是拥有的越多越快乐,而是感知的越细越富足;不是外在的越华贵越幸福,而是内在的越澄明越安宁。
"在呼吸的间隙里/洞天自现"的结尾,将这种澄明推向极致。呼吸作为生命最本能的节律,代表着不被意识干预的本真状态,而"间隙"则是两次呼吸之间的空无。就在这看似虚无的瞬间,"洞天"——这个源自道教的概念,指代着超越世俗的仙境——自行显现。这不是宗教的神秘体验,而是对存在本质的顿悟:当我们不再追逐外在的目标,不再执着于工具的效用,不再沉迷于物质的狂欢,只是专注于一呼一吸的当下,生命的真相便会在间隙中自然呈现。
这种从向外追逐到向内回归的转变,构成了全诗的精神闭环。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对工具理性的全面突围,那么后半部分则是对生命本真的重新发现。冯计英的诗学体系里,救赎从来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发现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就像那枚松果,它不解决贫穷苦难,却在贫穷苦难中发芽;它不消除生命的暗,却在黑暗中住着光。
五、文明基因的密码:母爱作为永恒的光源
所有对立意象的背后,"母爱的暖"是贯穿全诗的隐形脉络。"贫穷苦难的磨盘"碾碎一切价值时,唯有母爱"磨不灭",这个意象触及了人类文明最坚固的精神内核。母爱在这里超越了生物性的养育本能,成为对抗虚无的终极力量——它不像算珠那样需要计算付出与回报,不像笔墨那样需要修饰与表达,不像医术那样需要诊断与治疗,它是一种原始的、直接的、不证自明的存在,就像太阳发光不需要理由。
这种"磨不灭"的温暖,最终转化为松果里的光。那枚在口袋里发芽的松果,本质上是母性孕育力的象征——它不需要精心的培育,不需要适宜的环境,甚至不需要时间的等待,只要有一丝暖意,生命的力量便会冲破坚硬的外壳。这与"母爱的暖"形成跨越文本的呼应:母爱是最初的光,松果是光的容器,而"发芽"则是光的延续——从母亲的怀抱到松果的褶皱,从个体的记忆到文明的传承,光以不同的形态,永远在场。
人类面临精神荒原化的21世纪,冯计英的《松果里的光》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无的生存策略。当算法的精密越来越取代心灵的感知,当物质的丰裕越来越遮蔽精神的需求,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光不在财富的聚光灯下,不在权力的光环里,而在每一个平凡生命对温暖的坚守中。那枚在口袋里发芽的松果,就是文明不灭的隐喻——无论经历多少"踏碎千峰"的磨难,只要还有一颗保存光的种子,人类就永远有重生的可能。
结语:作为精神坐标的诗歌
《松果里的光》的价值,在于它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精神坐标。在这套坐标里,横轴是日常与永恒的交汇,纵轴是微小与宏大的贯通,原点则是那颗能丈量一切的"心"。在这里,富贵与贫穷不再是价值的标尺,辛酸与清欢都是生命的刻度;千峰与星子不再是仰望的对象,口袋里的松果才是真正的星辰。
我们在算珠的碰撞声中迷失方向,笔墨的喧嚣里遗忘初心,欲望的洪水里随波逐流,这首诗就像一枚指南针,指引我们回到精神的源头。就像冯计英在上海的案头完成的这场书写,重要的不是文字落在纸上的痕迹,而是那束住在松果里的光,能否照亮更多人回家的路——这或许就是伟大诗歌的终极意义:它不解决世界的问题,却让面对问题的我们,心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