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大道无言,草木说法
自山林间随缘种下善因,荫庇一方后,济公之行迹愈发缥缈难寻。其身心已完全融入法界,动止语默,无不是道的显现。他已无需“游戏”风尘,因其本身已成为风尘中最灵动自然的一部分,如云在青天,水在瓶内,来去无痕,应物无方。此番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一日,他信步走入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竹林。竹影森森,绿意沁人心脾,风吹过处,万千竹叶摩挲,发出天然的清响,似有无穷妙理蕴含其中。林间空地上,竟有一青年书生,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眉头紧锁,对着一块光洁的大青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掷笔长叹,状极痛苦。石面上已写满墨迹,却又被大片涂改,身旁散落无数废纸团。
“不对!不对!总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书生抓着自己的头发,近乎癫狂,“这‘道’之一字,为何如此难以捕捉?明明感觉触手可及,落于文字,却立刻失了神髓,沦为糟粕!”
原来这书生是个痴迷于求道、立志要著述立说以阐明至理的狂生,隐居此林,发誓若不参透大道、写就不朽篇章,绝不出山。然而越是用力,越是钻入牛角尖,被无数概念、推理、文字相所困,如蚕作茧,寸步难行。
济公走近,歪着头看石上的字,什么“无极”、“太极”、“有”、“无”、“体”、“用”,写得密密麻麻,纠缠不清。他忽然打了个大大的喷嚏,震得竹叶簌簌落下。
书生被惊扰,怒目而视:“哪来的野僧!休扰我清思!”
济公揉揉鼻子,指着石上的字嘻嘻笑道:“秀才,你在这石头上抓挠些什么?是痒得很吗?可惜这石头不会痒,倒是把你自己的心挠得血痕累累。”
书生愠怒:“你懂什么!我在探究天地至理,宇宙本源!”
“哦?本源?”济公眼睛一亮,仿佛听到了极有趣的事。他不再看那石头,而是随手从身边掰下一根嫩竹笋,塞到书生手里,“来,尝尝这本源。”
书生一愣,看着手中还带着泥土清香的竹笋,不明所以。
济公又指着旁边一株破土而出的蘑菇:“看看,这本源长得还挺快。” 指着地上忙碌搬运米粒的蚂蚁:“瞧瞧,这本源忙得很呐。” 指着远处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望望,这本源站得真稳。” 最后,他指着书生自己的鼻子:“嗅嗅,你这本源好像几天没洗澡了,有点馊。”
书生被他一连串的举动弄得懵了,拿着竹笋,哭笑不得:“大师……我是要求道,不是来看这些俗物……”
“道?”济公忽然收敛了笑容,目光清澈如泉,直视书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开口吟诵的,正是书生早已倒背如流的《道德经》开篇,但此刻从他口中说出,却仿佛带有一种全新的、活生生的力量,直接撞击书生的心灵。
“你执着于用文字去‘道’那不可‘道’之本源,如同指着月亮说是手指,抱着地图当成山河。”济公的声音平和却极具穿透力,“你看这竹笋,它可曾读过《道德经》?它生发、成长、成竹、空心、凌云,哪一步不合于道?这蘑菇,这蚂蚁,这山峰,乃至你这具会饿会困的皮囊,何时何刻离开过‘道’的运作?”
他拿起书生那支蘸饱了墨却写不出真章的笔,随手扔进溪流:“放下吧。真正的文章,不是写在石头上、纸张上,而是写在这山河大地、草木虫鱼、行住坐卧之间!大道遍一切处,岂是区区文字所能框定?你若能于吃饭时知是吃饭,于睡觉时知是睡觉,于看竹时知是看竹,不添加一丝妄想分别,便是真著述,真不朽!”
书生如遭雷击,怔在当场。他望着手中青翠欲滴的竹笋,听着耳畔自然的风竹清音,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一切,再回想自己多年来皓首穷经、绞尽脑汁的徒劳,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之感瞬间淹没了他!那层坚固的文字壁垒轰然倒塌!
是啊!道在屎溺,道在瓦砾,道在眼前每一片竹叶的脉络里,何须外求?何须言诠?
热泪涌出书生的眼眶,他朝着济公深深一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济公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懂了就好,懂了就好。这片竹子挺好,就在这儿好好‘写’你的‘文章’吧。” 说完,他转身走入竹林深处,身影与那万千竹影融为一体,再也分辨不出。
书生留在原地,良久,他毅然将石上的墨迹用溪水洗净,将纸笔尽数抛弃。他不再苦思冥想,而是每日清晨于竹林中静坐,午后耕作一小片菜地,傍晚观山听水,饥餐困眠,心无旁骛。数年后,此人虽无只字片语流传于世,却成了当地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隐士,眼神澄澈,举止安然,凡与之接触者,皆觉身心清净,如沐春风。他虽未著书,其存在本身,却成了“大道无言”的最好注脚。
济公点化,并非授予新知,只是拂去其心镜尘埃,令其自见本有之光。至此,济公之教化,已臻化境,不落言筌,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以境说境, ……
(第十九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