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排水沟从南向北前行约300米,再向左移步,只见古色古香的“冠美公祠”巍峨矗立,这儿是万石塘村精华的精华,既有古色韵味,又有红色文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邵式平曾经带领红十军驻扎在此地,所以“冠美公祠”又名“红军楼”。“冠美”的意思解释为:冠,一是指戴帽子,特指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二是指超出众人,位居第一。美,是指人,同时又特指容貌、才德、声色、品质等方面的出众动人。冠美的意思就是衣冠楚楚,才识过人、心地善良。在门前上方处,石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可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破损。红军楼(冠美公祠)门两边石板上阴刻楷书楹联:仰庙貌巍峨横搅山光云影,喜规模广大当见风翥鸾翔。进入“冠美公祠”(红军楼),知其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属于两进式,上进两边房间设有楼(面宽14米,进深19.7米,墙高7.6米,占地面积275.8平方米),墙的下部由两层石板砌成。在天井南、北两边墙壁上均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10条标语,白底黑字,毛笔书写。由于年代久远,一部分墨迹无法辨认,比较清晰的有:“铲共团是豪绅地主国民党镇压工农革命的组织” “工农起来消灭铲共团!”“工农不加入豪绅地主国民党的铲共团!”“工农起来消灭铲共团,活捉铲共团长!”,落款是“红军联乙宣”。这些红军标语是万石塘村红色文化的见证,是教育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近年来,为了保留好红军标语,村党支部派人特意买来高约3米、宽约2.5米的透明塑料玻璃,把红军标语围护起来,倒是一个绝妙的义举。如果红军在天有灵,应该会竖起大拇指含笑嘉许吧?
据1987年出版的《东乡县志》记载:1932年7月下旬,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赣东北省军委主席邵式平先后三次到万石塘视察。村中老人回忆,1932年7月某天傍晚,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高个子,在几个农民引领下悄悄地来到万石塘。他就是红十军创始人之一邵式平(人称“邵阎王”,由于他骁勇善战,敌人听说“邵阎王”,无不闻风丧胆)。为了动员劳苦大众起来闹革命,他冒着风险乔装改扮来到万石塘村,在一位谢氏村民的家中,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家庭收入。邵式平指出,农民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深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要翻身做主人,只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人民的政权。在东乡、在万塘,邹式
平号召贫苦农民起来闹革命,动员他们加入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在邵式平的教育启发下,万石塘村群众的觉悟迅速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了初步认识,对后来的红军部队给予了积极支持。
时光回转到1933年1月20日(1932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天空阴沉沉的,还刮着呼呼的北风。这天傍晚,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红十军千余名战士从闽浙赣根据地的贵溪出发,经金溪、余江边境,到达瑶圩万石塘宿营。白天,战士们帮老百姓干农活,帮老人挑水劈柴,深入孤寡老人家嘘寒问暖,送米送粮。到了夜里,便纷纷走进农户家中,与贫苦农民促膝谈心,亲切交流。就在这个“冠美公祠”(红军楼)里,邵式平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参会者上百余人。会上,他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动员群众起来闹革命。当时,红十军打土豪劣绅的声势非常强大,′附近畈上周家、仁坊李家、瑶圩古塘,王桥的石塘、油山、坑塘、倪家,红光新田及河渡乡河渡、赤岭等20多个村庄,方圆30华里,都有红军官兵活动的身影。一时间,辖区内的地主、恶霸,特别是血债累累、穷凶极恶、残害百姓的反动派分子都得到应有惩罚。在此,特别推介一下我们尊敬的邵式平同志(1900年1月27日-1965年3月24日),字守壹,又名“三崽”,人称“邵阎王”或“邵大哥”。江西弋阳县邵家坂人,是我党我军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弋横暴动的主要领导人,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也是闽赣苏区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1931年11月和1934年6月,他两次当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这是赣东北广泛流传的一首革命民谚《打倒土豪为人民》,其中表达了江西人民对方志敏、邵式平的敬仰之情。大革命时期,邵式平与方志敏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主要领导人。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率部参加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新中国成立后,儒帅邵式平成为江西省首任省长。他文韬武略,才华横溢,讲话出口成章,结合实际,机智而风趣。他作报告一向不要秘书写讲稿,却条理清晰,辞采动人,深入浅出,令人折服。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办的谷雨诗会,如今成为江西文坛金灿灿的文化明片,对眼下的抚州打造中国诗歌之城,奠定了基石,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邵式平家世代务农,父亲邵茂奎生有五儿一女。邵式平排行老三,自幼聪慧。十岁,父亲去世。十六岁,在至亲的帮助下,他于1916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他们“二十年兄弟情、战友情(1916-1935年),三十年思念之情(1935-1965年)”。“方邵”之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他们发起成立弋阳九区青年社,立志“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争”。他们敢于破除迷信,邀请爱国老师演讲,组织学生查禁日货,由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位爱国主义者。两人的名字同时传遍赣东北,享誉赣鄱大地,乃至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欣赏……如此豪杰与万石塘有缘,可谓东乡百姓的无比荣耀和自豪!
的确,在万石塘这块古色飘香、绿色留韵、红色激昂的热土上,留下了革命先驱的足迹,传颂着邵式平和红十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万石塘用她特有的景观启迪我们:奋进新时代,再现新气象,我们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党忠诚,做到不忘初心,永远牢记使命。
离开万石塘,诗意在我心中萌发,这正是:千载古村来历倩,弯弯曲曲引清泉。一行白鹭无声过,万里江山有意连。我赞公祠生俊杰,风歌宝地种云烟。红军标语依稀见,理想追来别样天!
(注:本文写作得到杨勇同志支持,发表于《玉茗花》杂志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