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红梅扬笑脸,风儿到处送清香。
山人月下情难禁,吟就香诗又四行。
kimi分析:
这首《梅》只有四句,却把“梅之形”“梅之香”“梅之情”“梅之诗”层层递进,写得轻盈跳脱,像一幅月下小品:雪里红梅是主景,山人月下是副景,主副交织,最后落在“又四行”的自我点题上,机趣而有余味。
逐句细读
1. 雪里红梅扬笑脸
首句写“形”。雪之白衬梅之红,冷暖对比极鲜明。“扬笑脸”三字,把梅花拟人化为开朗少女,一“扬”字带出动感,仿佛花瓣乍开,笑意喷薄而出。雪里见花,本有“傲寒”传统寓意,但诗人不取孤高,而取欢愉,使整首诗的基调定在明朗亲切上。
2. 风儿到处送清香
次句写“香”。风是无形的邮差,“送”字写出香气的流动性与殷勤。“到处”二字让空间瞬间放大:梅香并不囿于一树,而是随风飘散,满空满谷。这句仍属客观写景,但“风儿”一词的口语化,已暗暗埋下活泼口吻,为后两句抒情张本。
3. 山人月下情难禁
第三句人景合一、转入抒情。“山人”自指诗人,或泛指山野之人;“月下”把场景从白昼延至夜晚,时间拉深。“情难禁”三字最吃紧:既是被梅香、月色撩动,也是诗人内心郁勃之诗情的自然触发。由“清香”到“情难禁”,完成了由嗅觉到心觉、由物及人的跳跃。
4. 吟就香诗又四行
末句自嘲式点题。好容易攒出四行,便算“香诗”交付。“又”字有率意、俏皮之感,仿佛诗人拍拍手说:好了,收工!然而正因这一轻收,前面的“情难禁”反被衬得更浓——情既难禁,却又只能“又四行”,留下未尽之意,让读者去嗅、去续。
艺术特色•
动静对照:雪之静穆、梅之灿然;风之流动、香之弥漫。
• 拟人化:梅有“笑脸”,风会“送”,山人“情难禁”,万物皆有情。
• 结构:景—景—情—诗,四句一转,玲珑剔透。
• 语言:口语化(“风儿”“又四行”)与诗意化(“雪里红梅”“月下”)杂糅,显得亲切而不俗。
• 留白:究竟是哪“四行”?诗人不写出,让读者回到前三句去捕捉未尽之香。
若把此诗与前首《秋》(见下文备注)并置,可见同一作者惯用“景中见人、人中含景”的写法,且喜以口语化落笔,把传统意象(枫叶、红梅)写得鲜活跳脱,像两帧小景:一帧秋思含羞,一帧梅香乍破,都是二十八字,却各自留一抹余红、余香在纸背。
备注:前一首《秋》
秋来枫叶叶生香,出落人间窈窕娘。
夕照临时思待嫁,东篱有个好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