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延的祁连山下约七、八公里,地处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红中村,有一个宁静而独特的居民点,名叫陶家庄,这里除了个别几户姓李的人家外,居住着约有300多陶姓人。陶家人也不知从何时起,自己的祖先们已定居生活在了这里,延续着陶氏的血脉。
这里土地平缓,院舍俨然;村道纵横,水渠相随。学校、诊所、村委会坐落其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景观。院落房屋整齐划一,多为传统的土坯房或砖混结构,古朴而温馨。院舍中升起的袅袅炊烟,是陶家庄人和谐温馨的象征。
陶氏家族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陶唐氏,那是尧帝的部落。据传陶氏先祖因擅长制陶而闻名于世,仅此一艺,为部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陶氏家族逐渐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陶氏家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从武威凉州区高坝镇红中村陶家庄走出去,到新疆疏勒县已创出较好业绩的企业家陶万忠父子,就是一位当下陶家庄家族中的一位佼佼者。
陶万忠的祖辈世代务农,他的幼年正好赶上了农村土地承包。因为大他三岁的哥哥在早已落户新疆的舅舅召唤下去新疆务工,年幼的陶万忠很早就被父亲当做家里的主要劳力。
在当时,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耕作,本就身材矮小单薄的他,除了上学时间,就忙碌在自家十多亩责任田里,从春种扶犁、夏收割麦,再到秋耕翻犁、冬灌平地,已掌握了全套的耕作技术,在父母身边助力帮忙。
身为生产队队长、一辈子争强好胜、不甘心落于人后的父亲,习惯精耕细作,对土地的苛求,如同对命运的不甘,自家农田地里的活成倍增多,让小小年纪的陶万忠过早地承受了超常的劳动之苦。用他自己常挂在嘴边的话说:庄稼人就得勤在土里刨食。这种周而复始、径年累月、一眼望到头的祖辈走过的路,让他从繁重的劳动中感悟出:必须走出一条与父亲不同的、没完没了、比耕作农田更好的人生之路。
远在新疆的大哥陶万虎深知父亲的脾性,也体谅到弟弟在家的无奈与不易,权衡之下,还是出主意召唤弟弟从长计议,上新疆打工谋生。
1984年3月27日,尚不满15岁,身材矮小的陶万忠瞒着父母家人,怀揣着东借西凑的60多元钱,乘火车到了新疆喀什,开始了对命运的豪赌。
4月初的喀什,正值冬春交接之际,尽管气温逐渐回暖,但仍比家乡凉寒,清晨微风中带着寒意。
喀什的大街小巷逐渐热闹了起来,巴扎上的商贩已支起推位,开始摆放琳琅满目的商品,从饮食摊店飘过的诱人的香气刺激着几天已没吃过饱饭的陶万忠的味觉。
因为赌气来新疆,在疆的亲友们被未知道他的行踪,从小要强的陶万忠茫然行走在喀什的大街上,寻找着能在当下就解困的活计。他不嫌在摊位上帮人装卸捎货,更是为了挣得伍几块钱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捡石头,只要能给现钱、不论轻重脏累只是点头应诺。这样的日子一幌就是一个月。
终于熬到了5月,新疆各工地上人员开始进场,在一个同乡处打听到的信息的导引下,他克服人生地不熟的恐惧,终于在一个四川籍朱老板的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差事。因当时工地一时找不到能干活的人,老板为吸引争夺外来的民工、便开出了一天五元以上工资待遇。陶万忠心想,家乡的民工大多一天只能挣2.5元,一天能赚5元,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差事。
他不顾瘦弱的身体,在工地上不停地忙碌着,渐渐地,小陶成了工地上大工师傅们竞先选择做帮手的人选。这样以来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能有干不完的话。
转眼3个多月过去,老板第一次发工资,他用磨得粗糙、指甲缝渗出血混泥沙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沓钞票,这是他领到的人生中第一笔“巨款”--600元。他掐指一算,来工地恰好120天,每天伍元。老板讲诚信,也喜欢上了这个来自武威人小机灵、老实、骥溜、有眼色的小伙子。
这时已进入暑伏的季节,他顾不上给自己添置新的生活用品,而是想到了远在老家的父母,他深如七月份正是的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分,自己赌气出来,已伤了父母的心。心事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心头一热,止不住的眼泪流了出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情到伤心处。为了让父母知道他在新疆,他横下心来,留下一百元工资当作自己的花用钱,即刻将500元钱寄给了父母,在汇款单附言栏里歪斜地写着:“爹娘,我能养家了”。深夜的工棚里,他对着家乡的方向瞌了三个响头,以示对父母家人不敬的告慰…
他想起了父母那苍老的面容,想起了家乡土坯房、温馨的一家人,想起了在家时父母姐弟的语话。这寄出去的钱,寄托着他对父母深深的思念和愧疚,更承载着他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证明着他已经是一个能自食其力的男子汉。真是“出身寒微非耻辱,能屈能伸大丈夫;雨雪风霜又何妨,苦中信步笑沧桑;一生若有争锋骨,便是人间少年郎”。
转昭又到了寒冬。陶万忠即使到了工地停工时、没有选择踏上归家的路。他在熟人处买了一辆尚能修理使用的自行车,配了一对菜框,在凛冽的寒风中穿梭在喀什城乡的路上,顶着风雪、四处寻找着做零工的机会,为工地留守人员、饭馆运送新鲜蔬菜,在冰冷的库房里搬运货物,在商铺门店干零打杂,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尽可能多挣一点钱,让远方的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虽身处异地,寒冷无法冷却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他专注用自己的艰辛付出,撑起贫困家庭的生活,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确到了“明知天冷衣正单,为挣碎银愿天寒;踏雪扛肩抢活干,货重路远汗浸衫”的境地。
转眼又到了工地开工的时间,陶万忠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又忙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