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尺竖幅的有限空间里,徐玉正以《秋实》为题,用饱满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丰收图景。提篮中盈满的肥桃、篮外堆叠的红柿,再缀上提篮顶端那只灵动的蝈蝈,看似寻常的物象组合,却在画家笔下生出别样的意趣,既藏着对乡土的深情,也显露出扎实的画功与独特的艺术巧思。
画面的重心落在那只装满肥桃的提篮上。饱满的桃儿挤挤挨挨,几乎要漫出篮沿,画家以酣畅的笔墨晕染出果实的丰腴——淡粉铺就的果皮上,几抹朱砂自然晕开,恰似阳光下果实泛出的红晕,连带着果尖的留白都透着新鲜劲儿。提篮的竹编纹理则以枯笔侧锋扫出,疏密交错间既有质感,又暗合果实的重量,一笔一划皆是“拈手就来”的熟稔,不见刻意雕琢,却精准捕捉到果实成熟时的鲜活状态。
篮外堆叠的六枚红柿更是点睛之笔。没有枝桠牵绊,圆硕的果身相互依傍,弧线挤着弧线,橙红叠着橙红,像一群胖乎乎的娃娃凑在一处。最底下的两枚被压得微微扁圆,却稳稳托住上方的果实;中间几枚鼓着肚子,红得发亮的表皮上似有一层薄霜,仿佛刚从枝头摘下,还带着秋日的清露;顶上那枚斜倚着同伴,蒂部的墨色小把儿翘着,添了几分俏皮。这堆柿子不讲究章法,却堆出了满满的实在劲儿,仿佛再添一枚就要滚落,那沉甸甸的丰腴感,让人心里踏实又温暖。
而提篮顶部的蝈蝈,更是为整幅画注入了灵魂。焦墨点出的头胸,淡墨勾勒的翅膀,劲挺的线条画出后腿的弹跳之势,仿佛下一秒便会振翅跃入果实间。这小小的虫豸打破了静物的沉静,让满篮秋实有了“动”的意趣——它是丰收的见证者,也是自然生机的缩影,动静相衬间,观之如闻秋虫鸣唱,如感果实清香,笔墨竟生出了通感的妙趣。
这幅《秋实》的水准,离不开徐玉正数十年的积淀。作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他的创作始终扎根生活,肥桃的饱满、红柿的热烈,皆是对乡土丰收景象的深刻记忆。天赋赋予他对物象的敏锐感知,勤奋则让他的笔墨日趋“炉火纯青”。近年师从齐辛民、齐友昌两位大写意大家后,画艺更见跃升——齐派重“写”不重“描”的精神,在《秋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提篮竹编不求形似求神似,果实晕染不重细节重韵味,蝈蝈勾勒不泥法度重生机,于传统中见新意。
更难得的是他绘画时的“快”与“准”。《秋实》中没有反复涂改的痕迹,每一笔都似胸有成竹后的自然流露,这源于对物象的烂熟于心与对笔墨的精准掌控。这种“快”不是仓促,而是艺术直觉的爆发,是厚积薄发的酣畅,让作品自带一股鲜活气韵。
从提篮里的肥桃到篮外的红柿,从静立的果实到跃动的蝈蝈,徐玉正以《秋实》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秋日世界。这里有丰收的喜悦,有自然的生机,更有画家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如今的他正处艺术上升期,《秋实》展现的功底与创新意识已显潜力,想必在未来,这位兼具天赋与勤奋的画家,定会在大写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带来更多动人佳作——他的艺术之路,正如这画中硕果,饱满而充满希望,未来可期。
《题徐玉正<秋实>图》
提篮盈溢粉桃肥,
堆玉篮边柿焰飞。
蝈蝈悄然枝上立,
秋光满纸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