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宝星,“笑墨”“晋之”,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于山西运城,现为桂林市华韵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关工委雷锋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画院特邀书法家、国宾礼书法家、一级书画家、中国书画院理事、曲阜鸿儒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副院长、国典书画院会员、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东方艺术天地艺术顾问、鼎新书画院研究院评审专家。
自幼酷好书法,痴情笔墨,至今六十余载,书法力到十足,真、草、隶、篆一应俱精,小楷灵秀泼生,大字雄浑豪放,优其草书,气势磅礴,行云流水,独树一帜,境界超凡。
曾多次评为献爱心形象大使、获得全国性书画大赛金奖;
2007年8月“为祖国骄傲·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2007年12月“梅兰竹菊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第四届欧阳询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2008年9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2008年12月“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2009年在“1949-2009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老年书画作品北京邀请展”中荣获金奖;并入编《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书画艺术家经典博览》,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及全国权威网络媒体功同推荐为“当代书画界新领军人物”;
2015年书法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优秀作品;
“2019博鳌国际书画品牌博览”“中国书法国际品牌十大人物之一”,其作品被上海世博会收藏及很多国家和游客收藏。







墨海游龙:窦宝星书法艺术的境界与超越
在中国当代书法的星空中,窦宝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传统功底,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光芒。这位出生于山西运城、活跃于桂林的书法家,用六十余载的笔墨生涯,书写了一段从黄土高原到漓江之畔的艺术传奇。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技法的精湛展现,更是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独具个性的艺术道路。
一、根植厚土:艺术启蒙与文化基因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山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孕育了关公文化、盐池文明的土地上,窦宝星自幼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山西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碑林石刻、庙宇楹联、民间书法,都成为他早期临摹的对象。这种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基因,奠定了他书法艺术中雄浑大气的基调。
窦宝星的艺术启蒙并非来自学院派的系统训练,而是源于对笔墨的本能热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以水代墨,以地为纸,反复练习,这种近乎痴迷的执着,成为他日后艺术突破的内在动力。他对书法的理解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化表达。这种认知,使他的书法艺术在日后发展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破茧成蝶:艺术突破与风格形成
窦宝星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从继承到创新的完整过程。早期,他遍临诸家,从王羲之的秀美到颜真卿的雄强,从米芾的洒脱到王铎的奔放,都成为他取法的对象。这种广收博取的学习方式,使他逐渐形成了"真、草、隶、篆一应俱精"的全面功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小楷和大字的驾驭能力,展现出罕见的艺术跨度——小楷灵秀生动,大字雄浑豪放,这种刚柔并济的表现力,正是他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诸多书体中,窦宝星的草书最具个人特色。他的草书创作突破了传统草书过于注重形式美的局限,将北方书风的雄强与南方书风的灵动融为一体,形成了"气势磅礴,行云流水"的独特风格。观其草书作品,线条如龙蛇竞走,墨色似云烟变幻,在快速的运笔中仍能保持结构的严谨,在激越的情感表达中不失法度的约束。这种收放自如的境界,正是他长期艺术探索的结晶。
窦宝星的艺术突破还体现在他对书法表现力的拓展上。他善于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和创作情境,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在庆祝香港回归、纪念活动等主题创作中,他的作品既保持了书法艺术的本体特征,又成功传达了特定的时代精神,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三、自成一家:艺术成就与美学特征
纵观窦宝星的艺术生涯,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法精熟、风格独特、影响广泛。在技法层面,他掌握了书法艺术的全面表现手段,能够根据不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书体。在风格层面,他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个人语言,尤其是草书创作,已经达到了"独树一帜,境界超凡"的高度。在影响力方面,他的作品不仅多次获得全国性大赛金奖,还被上海世博会收藏,并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使者。
窦宝星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力度、气韵、意境、创新。他的作品首先以"力到十足"著称,这种力度不是简单的物理力量,而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精神张力。在气韵方面,他的作品生动流畅,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在意境创造上,他善于通过书法的形式美感引发观者的联想和共鸣。在创新方面,他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在保持书法本质特征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窦宝星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主张"书法当随时代",认为传统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这种艺术理念,使他的作品既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又绽放出时代的艺术光芒。
四、德艺双馨:艺术追求与文化担当
窦宝星的艺术人生不仅体现在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艺术态度和文化担当上。他多次被评为"献爱心形象大使",积极参与公益文化活动,用自己的艺术专长回馈社会。这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使他的书法创作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具有了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窦宝星的艺术追求可以用"痴情笔墨"四个字来概括。六十余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书法艺术的虔诚态度,不断探索,不断超越。即使在获得"中国书法国际品牌十大人物"等荣誉后,他仍然保持着艺术家的本色,继续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精进不止。这种对艺术的纯粹热爱,正是他不断突破自我的内在动力。
五、启示与展望: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
窦宝星的书法艺术实践,为我们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首先,他证明了传统艺术形式完全可以表现当代生活与情感,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理解和运用传统。其次,他的艺术道路表明,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之上,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最后,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是艺术获得持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窦宝星的书法艺术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必将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像窦宝星这样既深谙传统又勇于创新的艺术家,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窦宝星曾用"笑墨"、"晋之"等字号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笑墨"体现了他对书法创作的乐观态度,"晋之"则表明了他对山西文化根源的认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号,实则蕴含了深刻的艺术哲学——在快乐中创作,在传承中创新。这或许正是窦宝星书法艺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艺术的真谛在于自由表达,文化的魅力在于生生不息。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艺术道路上,窦宝星依然在探索,依然在超越,用他手中的毛笔,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奇。
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