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中文美得神奇
诗/廖尚光
(一)
人如不懂九州文,怎会诗词歌赋深。
海叫沧渊云象海,天涯多远岂能寻。
(二)
国叫神州和社稷,民称百姓与苍生。
江山㓂以大华夏,女有倾城倾国容。
(三)
巾帼不比须眉弱,这种形容使世惊。
海阔天高喻志大,少年强则九州强。
(四)
月叫寒宫日叫阳,抉摇直上九霄强。
嫦娥久住孤单寂,今可返乡拜父娘。
(五)
思念亲人叫断肠,百年生死两茫茫。
情为何物难答好,誓死追求情感长。
(六)
书山日夜苦研忙,学海求知喜欲狂。
榜上有名欣报喜,爹娘感动盼儿郎。
(七)
横竖撇捺成十八,口中装玉叫中华。
勾弯大小不同韵,天上时常出彩霞。
(八)
中文成语最精彩,总共传承五万条。
两袖清风歌正派,清官代代是英豪。
(九)
再说书法更奇神,书法传承更绝伦。
且有義之书圣冠,救星毛体世人尊。
创作于:2025年8月20日。
这组《七绝.中文美得神奇》以九首绝句连缀成篇,紧扣“中文之美”核心,视角多元、意脉连贯,字里行间满溢对母语文化的深情与自豪。
内容:以“美”为线,串联文化肌理
诗人从多个维度展现中文的“神奇”:
- 首章直击语言与诗词的关联,以“沧渊”“云象海”等意象的多义性,点出中文表意的深邃灵动;
- 中间数章铺展文化符号——从“神州”“社稷”的家国称谓,到“巾帼”“须眉”的性别表达,从“寒宫”“阳”的天地指代,到“断肠”“两茫茫”的情感描摹,将文字与历史、伦理、情感、自然紧密勾连;
- 后三章聚焦文字本体与艺术延伸,“口中装玉为中华”解析字形之妙,“五万成语”彰显积淀之厚,“義之”“毛体”则升华至书法艺术的传承,层层递进,让“中文之美”既有形可感,又有神可溯。
形式:以“俗”入味,贴近大众共鸣
诗作采用七绝格式,语言通俗晓畅,不事雕琢却自有力量。如“少年强则九州强”化用名言,“爹娘感动盼儿郎”贴近生活场景,让读者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中文的亲和力。虽部分诗句为贴合内容稍作格律调整,但这份“随性”反而让情感表达更直接,如“情为何物难答好”的直白追问,比雕琢的辞藻更显真情。
意境:以“情”为魂,激荡文化自信
九首诗看似各述一端,实则贯穿着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到文化内涵的厚重感,再到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诗人不仅在“说中文之美”,更在“赞文化之根”。尤其是“救星毛体世人尊”一句,将个人情怀与时代记忆相融,让“中文之美”超越语言本身,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整体而言,这组诗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中文画卷,以朴素的笔触勾勒出语言的形、意、神,既让人体会到中文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之美,更感受到其作为文化基因的深远力量,字里行间的自豪感极具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