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标 马茂军 胡欣育(从左到右)
《临溪集》(胡欣育著)
【摘要】本文对《临溪集》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传统与创新多元探索,以及诗集整体价值与若干局限等维度,分析该诗词集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揭示作品在古典形式中注入当代意识并折射时代精神。
【关键词】传统诗韵 现代匠心 多维探索 守正创新
胡欣育的《临溪集》,汇集了250余首原创诗词和4篇诗歌论作,于2024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付梓问世了,可喜可贺。该诗、词、文集,汇集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邃的情感体验,并折射出其对传统诗韵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独特匠心。
这部以诗词为主的结集,囊括了游历、思乡、酬友、咏物、思时等多元主题,构建了一个融汇传统诗词美学与现代生活体验的艺术风景线。
胡欣育赠笔者新近获广东省写作学会2025年度“首届创意写作诗歌奖”的《临溪集》,开卷品读,引入共鸣,掩卷静思,启示良多。于是,将读后感形诸笔墨,备录于下:
一、 题旨宏大 ,内涵丰富
《临溪集》最为动人心弦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胡欣育通过诗词这一传统文学形式,构建了一个连接个人记忆、家国情怀与社会生活的多维心灵空间。诗集作品绝非一般风花雪月或应景之作,而是凝聚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时代的深入思考,实现“诗言志”传统诗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乡土情结与家国情怀,在《临溪集》中形成了“和美”有机整体。作为福建永定籍诗人,胡欣育对故土的情感在诗集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土楼圆》《咏永定土楼》等作品,不仅描绘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壮美景观,更通过“方圆蹱叠耸岑峦”(《土楼圆》)这样的诗句,将建筑形式升华为中华文明“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物质载体。诗人在《贺家乡土楼申遗成功》中写道:“千载夯墙今焕彩,五洲刮目看东方”,将个人对家乡的自豪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巧妙结合,展现了从个人情感到社会认同的升华路径。这种将个人感悟植入宏大历史叙事的写作手法,使《临溪集》超越了传统田园诗的局限,构建了新美如画的文化审美诗意境界。
《临溪集》中有大量篇章书写时代 ,展现了诗人对当下中国的敏锐观察与积极参与。在《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沁园春·非凡十年》等政治题材作品中,胡欣育没有口号式的直白歌颂,而是通过“扶济高猷,乡兴振翅,绿水青山貌换装”(《沁园春·非凡十年》)这样的意象化表达,将政治主题转化为诗性语言。更为难得的是,诗集中《怒怼日本排污入海》等作品显示了诗人对生态危机等全球性议题的关注,通过“小倭罔顾怨声高,毒水横流肆任飘”的强烈措辞,表达了其社会责任感与批判锐气。这种切入现实的写作姿态,打破了传统诗词常被诟病的“脱离现实”局限,为旧体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胡欣育对生命哲思的探索,更构成了《临溪集》另一重要思想维度。在《寒松赋》《老井》等咏物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凝视,展开对生命本质的形而上思考。“霜冻难遮青翠色,抬头且看劲松苍”(《寒松赋》),既是对松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也是诗人自我精神追求的投射。《足迹》一诗中“足踏渊深曾也过,且留恬淡敬余霞”的感悟,则将日常行走提升为生命历程的隐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在日常”的哲学智慧,也显示了胡欣育作为诗人的思维深度。
《临溪集》还通过亲情友情的抒写,展现了诗人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家父九秩寿》中“九秩椿庭健,期颐更可求”的朴素祝愿;《师道》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师生情谊,都以真挚情感打动读者。尤其值得关注的《老娘心》一诗:“儿别家乡向远行,娘亲慢语句咛咛”,化用孟郊《游子吟》“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经典意象,使传统母题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情感共鸣。这种古今融合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临溪集》思想价值的重要体现。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心随景动,即景成诗。
二、多维探索,匠心独运
《临溪集》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胡欣育通过精湛的语言技艺、多样的形式探索以及独特意象系统,构建了一个既尊重传统又个性鲜明的诗韵世界。
胡欣育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诗学修养。这部诗集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对古典诗词形式的娴熟掌握上,更表现在能够根据内容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其一,意象系统的构建,是《临溪集》艺术表现力的核心所在。胡欣育的诗歌意象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化的创新。
木棉作为岭南特色植物,在诗集中获得了象征性重生。《红棉赞》《木棉赞》等作品中,“南国天娇二月花,高枝璀璨映云霞”“铁骨还洇英烈血,长街十里看豪雄”的描写,既抓住了木棉“红艳如火”的外在特征,更赋予其“英雄气概”的精神内涵。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将这一地方性意象与国家话语相连接,在《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写道“空前廿大喜开京,麦穗镰锤两耀荣”,使标识符号升华为国家叙事的组成部分。
另外,《广州塔》作为现代建筑意象,在诗人笔下“身腰绰约舞当空,擎柱巍峨似耸峰”,传统修辞与现代地标的结合,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处理方式,体现了胡欣育融合古今的创造性思维。
其二,《临溪集》在体裁运用上表现出色。诗集中既有严守格律的律诗绝句,如《咏荷二首》中“红装盈盏一枝新,暗渡幽芳最惹人”对七绝平仄韵脚的精准把握;也有相对自由的长短句词作,如《沁园春·羊城颂》对传统词牌的娴熟运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胡欣育能够根据题材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
重大主题多用庄严的《沁园春》《满江红》等长调,个人抒情则倾向采用《浣溪沙》《鹧鸪天》等短小灵活的词牌,体现了“量体裁衣”的艺术自觉。
在《临溪集》中,我们还能看到诗人对“中华新韵”“中华通韵”的尝试,如《颂北园挂绿》标明使用新韵,反映了当代旧体诗写作在音韵方面的创新探索。
其三,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是《临溪集》另一重要艺术特色。胡欣育的诗词语言既有典雅精炼的一面,如《春色赋》中"桃红李白菜花黄,蝶舞蜂飞燕子忙"的工整对仗和色彩构图;也有通俗活泼的一面,如《乡亲春聚感吟》中"姑婆叔伯今相见,老少朋侪满笑容"的口语化表达。这种雅俗交融的语言独运,既保持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注入了当代生活的气息,大大拓展了旧体诗的表现空间。在修辞手法上,诗人善用比喻(如将广州塔比作“擎天柱”)、拟人(如“趁此春光竞吐娇”)、夸张(如“悠悠清茗品天涯”)等技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其四,《临溪集》的结构艺术也十分鲜明。整部诗集分为“诗作”与“词作”“论作”三大部分,诗作部分又细分为咏物、山水、记行、交酬等十个小类,这种分类编排既考虑了题材属性,又兼顾了形式差异,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单首作品的结构处理同样见功力,如《贺孟晚舟归国》二首采用组诗形式,第一首写事件本身“千日蒙冤终雪耻”,第二首延伸思考“国强方有尊严在”,形成递进关系;《端午吟二首》则从不同角度(历史与现实)切入同一主题,构成对话关系。这种结构性思维,显示了诗人对古典诗词“起承转合”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总而言之,《临溪集》艺术表现的体现了诗性多维特征:
——意象系统。从木棉、荷花、松柏等传统植物意象 ,到广州塔、音乐喷泉等现代都市意象 ,代表作为《红棉赞》、《咏广州塔》 ……
——体裁运用:从 严守格律的律诗绝句、传统词牌 ,到中华通韵尝试、题材与形式的创新匹配 。如《咏荷二首》、《颂北园挂绿》等等。
——语言风格:由典雅精炼的文言表达、工整对仗 ,兼口语化表达、当代词汇融入 。譬如《春色赋》、《乡亲春聚感吟》 之类。
——结构艺术:以 “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进而组诗形式、主题递进与对话 。 有如《贺孟晚舟归国》《端午吟二首》 ……
《临溪集》的艺术表现力还得益于诗人对音乐性的重视。胡欣育深谙"诗歌的音乐性与韵律感"这一传统要义,其作品在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都体现出专业水准。如《江城子·木棉红》中“…红尘万朵最高姿。立垠崖,傲山蹊…”的韵脚安排,既符合词牌要求,又通过“姿”“崖”“蹊”的“i”韵营造出恢弘的听觉效果。《端午吟》中"千里河江浪卷涛,晴空霹雳阵雷高"的平仄交替,则形成了抑扬顿挫的朗诵节奏。这种对诗歌音乐美的追求,使《临溪集》中的作品不仅可供阅读品味,也适合朗诵传播,体现了诗歌作为“声音艺术”的本质属性。
三、师古守正,转化出新
《临溪集》最引人深思的文学特质在于其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辩证处理。
胡欣育作为一位“中文副教授、文学硕士”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学院派诗人,他对古典诗词传统有着深厚的学养积累;而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代文化语境的影响。这种双重身份使《临溪集》呈现出既尊重传统规范又寻求个性表达的复合面貌,为旧体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案例。
在主题拓展方面,《临溪集》体现了明显的创新意识。传统诗词的主题范围相对聚焦为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别思乡等范畴。胡欣育在继承这些传统主题的同时,大胆地将许多现代生活体验纳入诗性观照的领域。《观河源音乐喷泉赋》中“水柱冲天随乐舞,霓虹照夜伴歌飞”的描写,将现代科技景观转化为诗意表达;《长安三万里观后感赋》则以电影艺术为题材,“万里长安原莫远,大唐回放一屏前”,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问题。尤为难得的是,《临溪集》中还有《扶贫队友春聚》这样的作品,将脱贫攻坚这一当代中国重大社会工程写入旧体诗:“精准扶贫同奋力,山村旧貌换新颜”,既保持了诗词的审美品质,又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局限。这种主题上的开拓,使旧体诗获得了表现当代生活的可能性。
《临溪集》在形式技巧上也表现出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胡欣育对诗词格律的掌握十分娴熟,但他并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而是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变通。以《咏广州塔二首》为例,第一首“腰缠玉带擎天柱,首戴星辰伴月娥”严格遵循七绝格律;第二首“小蛮腰上览全城,珠水云山入眼明”则在保持基本韵律的前提下,使用了“小蛮腰”这一现代广州人对电视塔的昵称,使传统形式焕发现代气息。
在词作部分,《沁园春·羊城颂》遵循传统词牌格式,把羊城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革命精神融合,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是《临溪集》形式转化出新的典型表现。
审美趣味的现代转型,是《临溪集》更为深层的创新之处。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美学规范,强调含蓄蕴藉、中庸平和。胡欣育在继承这一美学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人的情感方式和审美偏好。《怒怼日本排污入海》中"四海齐喑悲暗泣,连天滴泪化惊潮"的强烈情感表达,突破了传统“温柔敦厚”的诗教约束;《远方》一诗“行囊负重远乡家,纵任卑身向际涯”则体现了现代人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与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形成对比。这种审美趣味的变异,反映了当代旧体诗作者在文化心理上与古人的差异,也是诗词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临溪集》的创新性还体现在文化立场上。作为一位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诗人,胡欣育的创作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处理中西、古今文化关系的问题。从诗集中可以看到,诗人采取了“立足传统,开放包容”的立场。《冬奥会颂诗》将“五环旗帜”这一西方文化符号与“华夏健儿”并置,体现了全球化视野;《望海潮·湄洲妈祖吟》则通过对民间信仰的书写,强调本土文化的价值:“海上和平女神誉,灵光普照佑八方”。这种既尊重文化传统又保持开放心态的立场,使《临溪集》避免了文化保守主义或全盘西化的极端,呈现出健康的文化心态。
言而总之,《临溪集》中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表现为:
——主题内容。从山水田园、咏史怀古 ,到现代科技、社会工程 ,用传统诗体表现当代题材 。
——形式技巧。从严守格律、传统词牌 ,到口语入诗、新韵尝试 ,局部变通 。
——审美趣味。由含蓄蕴藉、中庸平和 ,而直抒胸臆、个性张扬 ,把传统美学与现代情感结合 。
——文化立场。以中华文化本位,兼全球化视野,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临溪集》的传统与创新还体现在诗人对文学传统的有意识对话上。胡欣育的许多作品显示出对文学经典的致敬与回应。《乙未中秋有感》中“万里起长空,当空一月悬”则将古典情怀植入现代生活场景。《秋耕二首》中“镰锄挥舞汗纷飞,苇草翻除化地肥”化用陶渊明诗句,但描写的却是现代农业耕作。这种互文性写作,既显示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又通过古今对比产生了新的意义空间。正如诗歌研究指出的,“音乐性与韵律感是诗歌的生命线”,胡欣育在保持诗词音乐美的同时,为其注入了现代生活的节奏。
《临溪集》作为胡欣育多年诗词创作的结晶,其整体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本部诗集的范围,触及当代旧体诗发展的若干核心问题。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简要分析,我们既能看到当代旧体诗创作的成就与可能,也能发现其面临的挑战与局限,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学形式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具有启示性意义。
从文学发展维度看,《临溪集》代表了新世纪以来旧体诗复兴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学者型创作。胡欣育作为“中文副教授、文学硕士”且“广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的专业人士,其创作具有鲜明的学院派特征:注重格律规范,讲究用典使事,强调文化传承。这种创作取向与网络时代的“草根诗词”形成对比,构成了当代旧体诗发展的两翼。值得肯定的是,《临溪集》虽然出自学者之手,但并未陷入"掉书袋"的窠臼,而是保持了相当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这种学术修养与生活体验的结合,使《临溪集》在当代旧体诗谱系中占据了独特位置。
《临溪集》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地域文化的诗性表达上。作为长期在广州工作的福建人,胡欣育的创作融合了岭南文化与闽西客家文化的元素。《红棉赞》《羊城颂》等作品对广州地域特色的表现,《土楼圆》《忆故居》对客家文化的追忆,共同构成了诗人的文化身份图谱。这种地域文化书写不是封闭的地方主义,而是通过地方性知识抵达普遍性思考,如《临溪集》书名所暗示的“临溪而渔”的意境,既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也是心灵的栖息之地。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扎根于地方经验的文化表达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抵御文化同质化提供了诗性资源。
《临溪集》的社会价值在于其记录了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扶贫队友春聚》中的“驻村犹记扶贫乐,蹲点还怀壮志酬”,《沁园春·非凡十年》中的“和春煦,叹庶民饶乐,粮谷丰仓”,都是对社会发展的诗意见证。
笔者无非是《临溪集》一个粗浅的读者,也是和胡欣育老师一样旧体诗创作的实践者,绝不是那种登堂入室居高临下的“评论家”。但依愚见,创新探索并非总是成功的。《临溪集》中个别作品也是如此。例如《望海潮.乡村振兴》中“云网电商,兜风揽胜,人流络绎行匆”虽然试图表现当代生活,但诗意略显单薄;《送郎入学》中“奋志攻书千里外,雄心磨剑四年长”虽然场景现代,但情感表达仍沿袭传统模式。这些例子表明,旧体诗如何真正地(而非表面地)融入生活和现代体验,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但总体而言,《临溪集》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了较好的平衡,为旧体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十分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
黄桂标,毕业于肇庆师专中文专业,先后在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环境科学院、统战部等任职;受选派担任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曾任广东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原法人代表兼副会长,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与文学创作,发表学术论文与文学作品等130余万字,有若干力作在全国全省获奖。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副会长、 中国周必大研究会副会长,省宣传部社科理论十百千省级人才,省教育厅千百十省级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次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嘉宾。
Title: Traditional Poetic Charm and Modern Artistry
——A Critical Appreciation of
Hu Xinyu’s Poetry Collection Lin Xi
Ji
Authors: Huang Guibiao, Ma Maojun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Lin Xi Ji by
analyzing its thematic depth, artistic features,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s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its overall merits and limitations. The study
reveals how Hu Xinyu’s work skillfully infuses classical poetic forms with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reflecting the ethos of modern times while engaging with
classical heritage.
Keywords: Traditional poetic charm; Modern artistry;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Pre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