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万家灯火
琉璃厂的梧桐叶子黄透时,“牛记本味”来了位特殊客人。穿对襟褂子的老人由孙女搀着,尝了口胡辣汤就怔住,银勺子在碗沿叮当乱响:“这味道...是牛家沟牛保国的方子?”
牛小万正在揉面,面粉扑簌簌落在围裙上:“您认识我爷爷?”
老人颤巍巍站起来,抓住他沾满面粉的手:“六十年前,我在牛家沟插队,你爷爷天天给我熬汤暖身子...”
故事像开了闸的洪水。老人叫沈思源,著名餐饮集团“沈记”的创始人。他留下张鎏金名片:“来找我,你该站在更大的灶台上。”
那晚打烊后,牛小万对着名片发愣。刘玉梅擦着灶台说:“沈记的佛跳墙卖888一盅,咱们卖八块八的胡辣汤,本就不是一锅里的菜。”
但命运偏偏爱搅锅。一周后,沈思源派车来接人。车停在国贸大厦地下车库,电梯直达顶层餐厅。落地窗外,长安街的车流像金河奔涌。
沈老指着开放式厨房:“这儿缺个面点总监,月薪两万。”
穿白制服的厨师们切菜如练兵,电子秤精确到克。牛小万看见个老师傅在雕萝卜花,手抖一下整根废掉,立刻扔进垃圾桶。
“沈老,”他轻声说,“我们那儿萝卜雕花失败,都切丝拌凉菜。”
沈思源笑了,领他看冷藏库。整扇的和牛像图书排列,鱼翅燕窝闪着冷光。走到最里头,忽然现出个小灶台——居然是烧柴火的土灶。
“这是我留着熬心的地儿。”老人掀开陶锅,竟是碗胡辣汤,“每周我来熬一次,提醒自己打哪儿来。”
牛小万尝了一口,眉头微皱:“您这汤...太讲究了。”
“哦?”
“羊肋排太嫩,缺了啃骨头的香;胡椒用海南顶级的,反而少了江湖气。”他放下碗,“就像穿绸缎衣裳干农活,不得劲。”
沈思源沉默良久,忽然大笑:“小子,敢不敢跟我打个赌?你在沈记干半年,要是还能这么说,我投资你开连锁店。”
挑战比想象中难。五星级厨房规矩多:切葱长度误差不能超两毫米,熬汤必须用温度计,连撒香菜都要用量勺。
有次牛小万熬高汤,顺手撇浮沫被行政总厨呵斥:“用滤网!米其林评审看见手撇沫子要扣分!”
最难受的是浪费。雕坏的南瓜、切歪的笋尖,统统进垃圾桶。牛小万偷偷捡些边角料,下班带给胡同里的流浪猫。
转机发生在圣诞夜。米其林评审突然到访,偏偏遇上停电备用发电机只够维持照明。行政总厨急得跳脚:“冷盘可以上,热汤怎么办?”
牛小万突然奔向冷藏库,抱出熬高汤的铜锅:“帮我搬柴火!”
他在停车场角落支起土灶,就着路灯熬胡辣汤。木柴噼啪响,汤香混着汽车尾气飘散。评审员们端着纸碗,站在寒风里喝得鼻尖发红。
领头的法国人用生硬中文说:“这汤...有星星的味道。”
结果出人意料——沈记破格获评一星,评语写着:“在极致标准化中保留的人性微光。”
庆功宴上,行政总厨敬酒:“小万,我跟你学了个道理:菜是人做的,不是机器印的。”
牛小万却注意到沈思源不在场。找到老人时,他正对着一张老照片发呆。照片里两个青年在田埂上喝汤,正是沈老和牛小万的爷爷。
“你爷爷说过,”沈老声音发哑,“吃食不分贵贱,暖心就是好饭。”
半年期满那天,沈思源带来份合同:“赌约我输了。这是‘万家灯火’计划书,投资一千五百万,开一百家社区店。”
牛小万却没签字:“沈老,我想先从夜市摊子做起。”
计划最终折中:在十个老社区开“灯火小馆”,保留蜂窝煤炉子,价格不过十元。
第一家店开在东四胡同。开业当天,周厂长竟来了,提着袋内蒙古羊肉:“我现在做羊肉生意,给你供最好的货。”
最让人意外的是陈卫东。投行精英辞了职,非要当运营总监:“我跟小万睡过上下铺,知道他熬汤时爱哼啥曲儿!”
冬天来临前,“灯火小馆”开出八家。每家店都设“暖心墙”:困难的人可以免费用餐,日后有钱自觉补上。
平安夜那晚,牛小万接到养老院电话。父亲突发肺炎,却不肯转院:“这儿一天八十,城里医院住不起...”
牛小万连夜赶回老家,看见父亲缩在病床上咳嗽,墙皮剥落处露出霉斑。
第二天,他做了个惊人决定:把“万家灯火”首年利润全投建养老食堂。沈思源知道后,追加捐了医疗设备:“这碗汤,该暖到夕阳红。”
开春时,牛小万在县城开了最大分店。招牌底下刻着行小字:“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开业剪彩请了父亲。牛老万颤巍巍拿起剪刀,忽然转身对镜头说:“乡亲们,六十岁以上老人,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当晚算账,免费接待了三百多位老人。陈卫东愁眉苦脸:“这么搞要亏死。”
牛小万却翻着账本笑:“你没发现?老人们带来的孙辈,买了双倍点心。”
清明前夕,沈思源病重住院。牛小万天天去送汤,老人总嫌不够味:“多加胡椒...像你爷爷那样,撒一大把。”
弥留之际,沈老塞给他把钥匙:“我书房抽屉里...留给你的。”
抽屉里是本泛黄的笔记,扉页写着:“牛家沟胡辣汤配方”。最后一页添了新字:“赠小万:万家灯火时,莫忘孤灯人。”
出殡那天,牛小万在沈记厨房支起土灶。集团高管们排队领汤,每人碗底都沉着段故事——关于饥饿与温暖,浮华与本真。
夏天来时,“万家灯火”开到五十家。牛小万却越来越喜欢蹲小店,听老街坊唠嗑:
“这汤像我姥姥熬的。” “闺女考研失败,喝碗汤又乐呵了。” “老伴有糖尿病,你们搞的无糖版真好...”
八月十五夜,所有分店都推出“团圆汤”。牛小万骑着电动车送外卖,最后单是给刘玉梅的。
老人坐在四合院里,桌上摆着两副碗筷。见他来了,笑眯眯揭开砂锅盖——竟是荷花酥,酥皮层层绽放如真花。
“老刘的独门手艺,今天传给你。”她指着月亮,“知道为什么酥皮要九十九层吗?人生百味,留一味给遗憾。”
牛小万咬一口酥,甜馅里裹着微苦的莲心。忽然明白:风托着鸡毛上天,终要落回烟火人间。而那些灯火,从来都是一盏点燃另一盏。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