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九十九味
沈思源去世后的第七天,牛小万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个檀木盒子。里头整齐码着九十九个玻璃瓶,每个瓶签上都写着地名和日期:“1975.春 牛家沟”、“1988.冬 广州”、“2001.秋 巴黎”...瓶里装着各地胡椒,最旧的那罐已经结块,闻着却还有股凛冽的香。
随盒有封信:“小万,我一生收集天下胡椒,终不及你爷爷那撮土胡椒。这些种子交给你,种出第九十九味。”
牛小万找来农学院教授,对方直摇头:“北京的气候种胡椒?除非大棚模拟热带环境。”
陈卫东却上了心,拉着他在京郊包了二十亩地:“搞个美食庄园,自种自采自烹,这叫全产业链!”
工程队进场那天,挖出块残碑。上面刻着“天下至味,在乎一心”,落款竟是清代御厨牛世昌——牛家祖上真出过御厨。
消息传开,电视台来做专题。主持人问:“为什么执着于种胡椒?”
牛小万指着那片地说:“胡椒是胡辣汤的魂。现在用的都是进口货,我想找回爷爷那辈的土胡椒味。”
试验比想象中艰难。大棚控温系统半夜故障,冻死三千株苗;雇的农工不懂胡椒习性,浇多了水烂根。最气人的是有天刮大风,塑料棚顶整个掀飞。
牛老万从老家赶来,抓把土在手里捻:“这地缺油性,得埋些鱼肠肥地。”
老人真就住下了,每天挑着桶捡菜叶沤肥。附近养殖场听说后,免费送来几车羊粪。渐渐有志愿者加入,有个退休气象员天天来记录温湿度。
转机出现在谷雨那天。牛小万发现西南角有几株苗特别精神,扒开土看见底下埋着碎陶片——正是当年挖出的残碑附近。
“陶片透气保肥。”农学院教授激动不已,“古人早摸透这地的脾气!”
第一茬胡椒收获时,整个庄园飘着奇异香气。不像海南胡椒的烈,也不似印度胡椒的醇,倒有种北方的旷达之气。
牛小万用新胡椒熬汤,请来老食客盲测。刘玉梅尝了口就拍桌子:“是这味儿!六零年在牛家沟喝过的!”
“万家灯火”适时推出“溯源套餐”,每道菜都标着食材产地。最受欢迎的是“时光胡辣汤”,配着小煤炉和陶锅上桌,客人自己调节火候。
偏偏这时出事了。有顾客投诉吃坏肚子,直播主拍视频说汤里有蟑螂。尽管后来查清是恶意碰瓷,加盟商们却纷纷要求解除合约。
陈卫东急得嘴起泡:“一天退盟七家,资金链要断!”
牛小万却背着胡椒罐去了高原。他在青海湖边支摊卖汤,分文不收,只求路人讲故事换碗汤。
有个藏族阿妈说:“年轻时支边,河南大哥常给我熬汤暖身子。” 有个西安司机说:“跑长途必备胡辣汤,提神比咖啡管用。” 最难忘是个德国背包客,用生硬中文说:“这汤...像我奶奶做的土豆汤,想家。”
这些故事被志愿者拍成《百味人生》纪录片,意外在网上爆火。退盟的加盟商又找回来,还多了许多申请者。
牛小万却定了新规:加盟必须先到庄园劳动七天,学会种胡椒、熬高汤、读《百味经》——他根据祖传配方编的小册子。
中秋夜,最大的危机悄然降临。周厂长匆匆赶来:“检测显示你们胡椒碱含量超标,要全面下架!”
全团队彻夜查因,发现是新品种胡椒的特性。农专家提议:“改配方降浓度?” 牛小万摇头:“味对了就不能改。”
凌晨三点,他忽然想起沈老笔记里的话:“百味之妙,在于相生相克。”
第二天,牛小万宣布“胡椒节”提前举办。现场支起百口锅,演示如何用姜黄平衡胡椒燥性,如何借陈皮提升回甘。媒体闻风而来,反倒成了最佳公关。
冬至那天,第九十九家分店开在牛家沟旧址。店中央玻璃罩着那块残碑,墙上挂满九十九个胡椒瓶。
牛老万被乡亲们拥着剪彩,说话直哆嗦:“六十年前...我在这熬汤娶媳妇...六十年后...我儿在这熬汤暖万人...”
开业第三天,来了位特殊客人。银发老太太尝完汤,从包里掏出个布包——竟是牛奶奶的嫁妆:把锈迹斑斑的铜勺。
“我是你爷爷认的干闺女。”老人眼含泪光,“困难年代,他每天省口汤救我命。这勺子,该传给你。”
当晚大雪封山,牛小万留老人住宿。围炉夜话时才知道,她竟是知名美食评论家“味隐先生”。
凌晨时分,老人忽然说:“知道为什么是九十九味吗?百味太满,九十九味留个念想——就像人生总有求不得。”
开春时,“万家灯火”获评“最具温度品牌”。领奖台上,牛小万捧着的不是奖杯,而是那个装满泥土胡椒的陶罐。
回去的车上,陈卫东兴奋算账:“现在估值过亿,可以考虑上市了!”
牛小万却让司机拐去养老院。他给老人们熬完汤,独自在院里坐了很久。月光下,新发的胡椒苗探出嫩芽。
手机忽然震动,是刘玉梅发来的照片:她站在沈记集团会议室,背后横幅写着“重启本味计划”。文字说明:“臭小子,我替你接盘了。”
原来沈记因盲目扩张面临危机,刘玉梅联合老员工收购股权,要回归“吃食本心”。
牛小万拨通电话:“老师...” 那端笑骂:“傻孩子,风托着鸡毛上天,也得有根线牵着不是?”
凌晨他回到庄园,发现值班室亮着灯。牛老万正在熬汤,手法笨拙却认真:“你娘托梦说...想喝我熬的汤了。”
汤确实咸了,胡椒也放得多。牛小万却喝得一滴不剩:“爹,明天我学做荷叶馍。”
晨光熹微时,父子俩并肩揉面。面粉飞扬如雪,落在九十九个胡椒瓶上。牛小万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在百味人间,守住最初的那一味真。
而风继续吹着,鸡毛越过山丘,落进更多灶台的火光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