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百味灶
刘玉梅接手沈记的第一把火,是烧了整整三仓库预制菜。浓烟冒了三天,消防车来了两趟,财经记者们写得眉飞色舞:“七旬老太焚亿万家产,只为一口铁锅鲜”。
牛小万赶去时,老人正蹲在废墟里扒拉。捡出个烧变形的铜锅,咧着嘴笑:“老刘的陪嫁,藏预制菜堆里逃过一劫。”
重整旗鼓比想象中难。老派厨师嫌刘玉梅太土,新派厨师嫌她太倔。最棘手的是供应商集体毁约——预制菜利润高,鲜烹食材赚头少。
牛小万做了个惊人决定:暂停“万家灯火”扩张,全力帮扶沈记。陈卫东气得摔报表:“咱们现金流刚稳住,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争执不下时,牛老万从老家打来电话:“儿啊,咱家灶台底下埋着坛老面,六十年了。你挖出来,给刘老师送去。”
老面用红布裹着,揭开酸香扑鼻。刘玉梅捧面的手直抖:“这...这是活化石啊!”
她用老面发第一笼馒头,蒸得云雾缭绕。面香飘出三条街,引来个白胡子老头,竟是隐居多年的国宴面点泰斗徐师傅。
老人捏着馒头落泪:“1962年救灾,牛保国就用这面蒸馍救过我的命...”
徐师傅出山震动了餐饮界。他带着徒弟们复原失传手艺:用槐花蒸糕、拿荷叶包饭、以石磨碾新麦。媒体称之“舌尖上的复辟”。
偏偏这时,“万家灯火”出了大事。有加盟商偷偷用预制汤料,吃倒一片小学生。家长举牌围堵总店,标语触目惊心:“黑心汤毒害下一代”。
牛小万连夜赶赴事发地。查证是加盟商私自采购劣质胡椒,却挂着“万家灯火”招牌。他当众砸了那口锅,对着镜头鞠躬:“所有门店停业整顿,安装明厨亮灶监控。”
信任重建比推倒难十倍。他在直播间公开熬汤全过程,弹幕刷满:“作秀!”“洗白!”
转机来自个特殊顾客。戴眼镜的女生天天来店,只坐角落记笔记。后来才知是中毒小学生的班主任,在写观察日记。
“孩子们说想喝真汤,”她推推眼镜,“能不能去学校教课?”
第一堂食育课在板房教室进行。牛小万带着小煤炉,教孩子认胡椒、闻八角、揉面团。有个瘦男孩突然说:“老师,你好像我爸爸——他以前也爱做饭。”
后来才知道,男孩父亲是消防员,半年前救火牺牲。
故事被拍成纪录片《舌尖上的爸爸》,竟拿了金熊猫奖。颁奖礼上,牛小万带着男孩出席,话筒前沉默良久:“食物最好的味道,叫放心。”
风波过后,“万家灯火”推出亲子厨房。父母带孩子亲手熬汤,熬完贴张全家福在“暖心墙”。墙越贴越满,有张照片格外醒目:中毒小学生们举着“真好喝”的毛笔字。
沈记那边却再起波澜。米其林突然摘星,理由竟是“过度传统,缺乏创新”。刘玉梅气得摔了勺子:“老祖宗的东西,要改什么新?”
牛小万拉着她去逛菜市场。看见卖香菜的老农用二维码收款,卖豆腐的直播磨豆过程,连炸油条的都开通了小程序预约。
回来路上,刘玉梅突然说:“我想通了——灶台不改,改改点菜方式成不?”
新版沈记融合了数字科技:扫码看食材溯源,AR展示烹饪过程,还能AI匹配适合口味。银发族抱怨太花哨,年轻人却蜂拥打卡。
最火的是“记忆味道”专区。客人描述童年味道,厨师团队现场复原。有次还原出1938年上海租界的罗宋汤,喝哭了一位百岁归侨。
清明前夕,牛小万接到个越洋电话。对方自称沈思源孙女,要求继承那九十九瓶胡椒。
法庭调解时,姑娘红着眼眶:“爷爷答应教我认胡椒的...”
牛小万抱来胡椒瓶:“现在学也不晚。”
原来姑娘是美食人类学博士,论文课题正是《胡椒迁移史》。两人合作开办“胡椒博物馆”,展品里就有牛家沟的土胡椒。
开馆那天,刘玉梅带来件特殊展品:烧变形的铜锅,标签写着“传统的温度”。
入夏时,三件喜事接连降临。沈记重获米其林三星,评语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万家灯火”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牛老万被评上“民间工艺大师”。
庆功宴上,老人却抹眼泪:“要是你娘能看见...”
第二天,牛小万在庄园辟出专区:摆满各地捐来的老灶具,从青藏高原的牛粪灶到江南的风炉,取名“百味灶”。
有个云南来的佤族姑娘,演示用竹筒煮酸茶。苦茶入口回甘,牛小万突然怔住:“这味道...”
他连夜翻爷爷笔记,在夹页里找到段记载:1960年牛家沟饥荒,曾用酸茶粉混着胡椒熬汤救人。
线索像藤蔓蔓延。查档案、访老人,最终在中医药研究所得到验证:酸茶中的酵素能中和胡椒碱,形成特殊鲜味。
新配方定名“守望汤”,首批熬给养老院。百岁老人尝了直咂嘴:“像当年知青熬的救命汤。”
重阳节那天,“百味灶”来了批特殊客人——当年在牛家沟插队的老知青们。白发苍苍的人们围坐熬汤,哼着《喀秋莎》掉眼泪。
忽然停电了。黑暗中,不知谁点燃煤油灯。光影摇曳里,牛小万看见父亲在教孩子揉面,刘玉梅在给知青添汤,陈卫东举手机直播——像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深夜收拾灶台时,他发现灶底刻着行小字:“薪火相传,百味归一。”
月光很好,照着九十九个胡椒瓶闪闪发亮。牛小万忽然明白:风托着鸡毛飞过千山万水,最终要落回灶台。而世上所有的灶台,原本都燃着同样的火光。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