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潭寂照
文/常智奇
今日乘9点55分的动车从北京返西安。京畿两月多的光景,如白驹跃隙,倏忽而过,竟似未曾离开关中故土一般。人谓老来光阴贱,我独觉老来时愈贵,分秒俱是澄泥砚上磨出的墨,须得用毕生的智慧沉淀,磨砺出属于自己独具个性又能澄明人类生活情景的一丝思想亮光来,方能对得起人们称己为“斯文”的这个行当。
此番北上,纯属随夫人去女儿处与孙女共渡暑假之闲。闲有闲的渡法。有闲才能为文,这是心灵自由与审美创作沟通之铁律。在京消闲其间,我们去内蒙走了一遭,草原风光就是好。阴山笼罩,敕勒川绿草如毯,女儿她们希望在草原多玩几日,然我独对龙山文化遗存产生浓厚兴趣。黄天厚土,残陶碎骨、铜镜瓦当,默然陈于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的展柜内,它们长时间吸引着我的目光。我在它们的面前滞留了比较长的时间,拍了几张我未曾收集到的铜镜和瓦当的照片。这次参观龙山文化出土器物填了我多年研究铜镜和瓦当领域内的一些知识盲点。我十分开心,女儿笑我迂腐,我亦不辩——她哪里晓得,这先辈们创造的器物,正是他们精神凝结的舍利子,观之如对太古澄潭,虽不能尽窥其底,而灵府已得涤荡了。考古学者指点层积,我独见那文化非层叠而上,乃是螺旋盘升,历史对其形制的锻造技术有其时代的个性特征。今人在其“历史的这一个”的坐标上未必真高出古人一筹。就像马克思说的希腊神话,就像人类轴心文明时代的思想喷发,就像唐诗宋词,明清书法、国画、戏曲……
在京期间,参加 了陈仓故友石朴先生的画展,其仪式之隆重,出席专家、学者、艺术家之学术规格,真可谓华盖蔽室,盛况空前。研讨会由尚辉先生主持,刘曦林丶陈振濂、孙克、杨仁凯、王鲁湘等老一辈理论家纷至沓来,中国美协七零后、中国美术馆八零后新一代评论家也紧随其后,新老美术理论家济济一堂,大家云集,纵论隐者石朴先生之笔墨,执牛耳者声若洪钟,挥斥方遒,盛赞美誉,俨然艺苑判官;新锐一代独持己见,辞柔意刚,执地有声,鞭辟入里。我偏坐一隅,侧耳静听,斟酌情理。
乡友立柱,中国画院杰出画家,案头正创作一幅题为《血沃厚土农人忙》的画作,已近成品,要我观感。立柱艺高情虔,笔法妙化,吞吐八荒,广纳良谏,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不断臻于完善。我有预感,《血沃厚土农人忙》这幅厚重、深沉、大气、融传统于现代之中的新作,必将赢得各界的好评。
在京期间,与亲友晤谈,令我非常愉快。智辉弟鬓亦染霜,且仍出入中国法学高端论坛,深入调研,专题研讨,著书立说,出版个人十几卷论文全集,令我敬佩;中国作协网络中心主任何弘兄,修养深厚,学理丰瞻,给我介绍新锐网络作家,使我耳目一新;中国自然科学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友钊兄,集科学精神与文学精神于一身,双栖特征使他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赠我《历代科学诗》《卢旺达原石器时代》两书,装祯精美,大气端庄;曹胜高院长系北大国学院博士学位,曾多次主持国家教育项目,通古博今,建树很高,他赠我《洛阳天下之中》,拓展我的视域;与文轩、去北、林户、志斌诸乡友煮酒叙情,酒酣耳热之际,忽觉所谓学术传承,未必在堂皇高文,而在这三五至交,饮酒茶话之间,灵光迸射时之一颔首、一拊掌,心领神会之际,岂能被禁锢在学霸翰墨的权力之下。学术思想之交不过在方寸之地,二三赤子洞彻之心足已。
至若所写几篇随笔,无非日常琐事有感而发,老生常谈而已,不值方家一晒。倒是三万字长文,校得我头昏脑涨。来访后生辈客气,称“宝刀未老”。我自知不过是匠人习性未除,从业习惯使然,见不得半点浮皮潦草。字字勘验,如老兵擦拭旧枪,明知天下早定,仍不肯锈了吃饭的家伙。
皓首穷经,已过创世,于学术早无觊觎之心。但闻所谓“开宗立派”“标新立异”,自视甚高,不可一世,哗众取宠者,总觉有学阀吓唬后生之虑。地球在宇宙太空因引力和斥力而“悬浮”于银河系,这种孕育生命本体的二重性,使人性在“二重性”之间艰难地选择理性。认识的主体性、精神性、时代性、历史性有其“生活情景的规定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谁也不敢自信到“替天行道”的救世主的霸主王位。真学问如老树蟠根,在地下默默延伸,无需张扬于外?期刊上的长篇,不过是根须偶尔拱出地面的一点痕迹,系冰山之一角,非根本全貌之所在。河水边的鱼虾蹦跶得再欢,何曾见过深海巨鲸跃上岸来表演?
唐人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则谓黄昏之光,最能照见真形。徒有虚名,欺世盗名,至老年岁,多已露了底细——要么喋喋不休重复陈言,要么索性闭口藏拙。学术岂是戏台上的木偶泥头,怎能骗人一辈子?那些苍枕老柏庙会上,摆开大案巨柜,兜售高香红腊的晒经台前,多少袈裟之下,原来并无真经。
长安秋风应已起矣。回去还是要回去的,大明宫小区的棋友发短信叫我下棋,家乡老屋院子的树叶需打扫,那兰桂书屋积尘怕已染了窗帘。人生实短,能做之事无非是在愉悦的心境下继续读、继续想、继续说、继续写,继续行万里路,继续读万卷书,活到老,学到老,直到写不动为止。深潭寂照,本不求人知,但求己心不空、不假、不荒、不欺,便是对得住这具老天赐予的臭皮囊了。
2025年8月21日于55次动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