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细读,书中“解放”的理念与长河小学“让每个人都出彩”的追求渐渐交融。作为长河小学的一名教师,我始终期盼每个孩子都能自信表达、阳光成长,而书中的文字,恰似一缕光照进课堂,照亮了教学之路。
一、课堂里的“不谋而合”
读到“解放学生身份,使学生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资源提供者”时,我忽然想起上次教授“比例”的经历。当时没有让学生对着课本刷题,而是抛出“如何分配班会时间”的问题,让大家用比例设计方案。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宇,突然拿出自己画的扇形图:“这样能清楚看到每个环节的占比。”当同学们围着她讨论调整时,她红着脸却始终抬着头——原来那时,我已在无意中践行了书中的理念,让孩子敢在课堂上亮出自己的想法。
这种“解放”带来的惊喜,恰与长河小学“出彩教育”不谋而合: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权利,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字里行间的新启发
越往后读,越发现课堂还有很多“解放”的空间。书中说“解放身心,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让我开始琢磨:那些总坐不住的孩子,或许不是不爱学,而是需要更鲜活的数学。比如教“圆柱体积”时,与其在黑板上推导公式,不如让他们用橡皮泥捏一捏、切一切,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底面积乘高”的规律——让数字从课本里跳出来,变成能摸、能玩的朋友。
“多把尺子评价”这部分也让我触动很深。过去总盯着“错了几道题”,却忽略了“这次比上次算得快”“敢举手说想法了”这些成长。结合长河小学的“出彩”理念,或许可以准备个“进步存折”,把这些细碎的闪光点记下来:小乐今天主动帮同学讲题,记1分;小美想出新的解题方法,记2分——让孩子们知道,比起满分,敢尝试、愿进步的自己更“出彩”。
三、让“解放”的种子,长出“出彩”的芽
接下来的课堂,想从两处播下新的种子。一处是按《三标课堂》说的“解放教学内容”,给数学系上生活的铃铛。教“百分数”时,可以举办“班级小超市”,让孩子们给橡皮、铅笔定价,算“买二送一”的折扣,让“折扣=现价÷原价”不再是公式,而是能帮自己“砍价”的本领;学“负数”时,做个“心情晴雨表”,正数记“帮同桌讲会题”,负数记“算错了三道题”,再让大家发现“原来负数旁边总有正数”——就像老师常说的“有缺点也有优点”。
另一处是“解放教师角色”,把课堂变成“出彩舞台”。每周设一节“我有新招”课,谁有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就上台当小老师。老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输出者,而是笑着听他们说“我觉得这样算更简单”的引导者——就像《三标课堂》说的,“导者”比“教者”更有力量。
班级里也想试试“解放管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成长小树苗”,每片叶子代表一种进步:“会提问”是绿色叶,“爱合作”是黄色叶,“有创意”是红色叶。等到期末,每个孩子都能指着枝叶说:“你看,这是我的小成就。”
合上《三标课堂》,仿佛能听见课堂里传来孩子们的声音:“我来试试”“我有个新办法”。当“解放”的理念扎根在长河小学的“出彩”土壤里,数学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成了孩子们表达自信的语言。这片课堂的小森林里,正有无数颗小星星,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光。
作者:张文晶(德州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张文晶老师的文章以《三标课堂》的“解放”理念为线索,巧妙融合长河小学“出彩教育”实践,视角独特。从课堂实例的“不谋而合”,到教学启发的具象化思考,再到未来实践的细致构想,层层递进。文中“扇形图”“进步存折”等细节鲜活,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场景自然衔接,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真切关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是一篇有思考、有情怀的读后感,值得共享!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