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
——记漕泊知青纪念馆创始人洪忠科
作者:夏立新
陈年往事已随风/岁月峥嵘常梦中/远怀同窗年少时/近看白发已龙钟/山南北/地西东/天涯海角心相通/茫茫人海众相识/难忘知青情谊重。
摘抄洪忠科笔记。
一
亲爱的知青朋友,当您踏进攸县鸾山漕泊知青纪念馆。馆内有一位银发志愿者不辞劳苦地接待我们,他就是年近八十的退休干部、光荣的人民教师洪忠科先生。
洪忠科,1948年5月出生,攸县鸾山镇新漕社区横街组人,1972年在漕泊新漕小学任教期间,看到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漕泊。这些年轻人,有的还不到成年,就离开父母,来到这偏远的山沟,即不懂农活,又不懂生火做饭,很多时侯都是饿着肚子出集体工。洪老师看在眼里,痛到心里,经常叫他们来家里吃饭。教他们插田扯秧、种菜施肥,一来二往,和知青们结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厚友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2022年8月,洪老师的外甥,鸾山镇文旅办干部洪李平,得知新漕社区幸福屋场申报成功。获得30万元项目资金。洪李平与社区书记张卫平女士及洪忠科商量,决定在新漕社区(原漕泊公社旧址),建座知青纪念馆,为下放在漕泊的知青留作永恒的纪念。
商讨中,洪老师认为过去自已与知青们接触的多,情况比较熟悉,便自告奋勇把筹建知青馆这一重任扛在自己肩上。
二
当年下放在漕泊的知青有二百多人,除极少数人在当地成家立业,大部份都招工返城。
为了早日把漕泊知青馆建成,洪老师走访了漕泊乡8个村,通过原知青在村住过的村民了解知青去向,获得知青信息。因时隔几十年,从没见过面,打电话,对方有的不接,只有通过短信联系,说明情况,有的同名同姓,是男是女都搞不清,没办法,只有去县档案馆查档案,逐一核实。
决定建知青纪念馆,预算需要30万元。上面要验收之后才能拨款。没启动资金,怎么办?去下面了解情况的租车费,油费只有我们自已掏。一切建筑材料,由社区挤占其它资金,大部分是赊欠。泥工、木工工资待完工后再付。
有次我去老漕知青住户洪欧科家,查找知青吴雅希的电话号码,只他媳妇在家,他本人去柏市樟井村姐姐家了。我又租摩托赶往樟井村。通过打听才找到洪欧科,他说这知青早几年到这看我,电话号码在家里,我旋即带洪欧科赶回老漕找到电话号码。由于洪欧科没文化写的字歪歪扭扭,“0与1",“0”看上去像“6”,“1”像“7”,反复调换拨打,通了无人不接,像这样的情况不知遇到多少次。过了半个多月,住户告诉我,他来电话了,才联系上。
为了早日把知青馆建好,洪老师与洪李平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经常加班到凌晨1点多钟。为了赶时间,洪老师有时侯带病坚持工作。以银发的坚强毅力,争取早日把知青纪念馆建成为己任。
有次去漕联村竹山背组曾昭文家寻找知青电话号码。他家住在半山腰,山高路陡,天又下雨,摩托车打滑,只能拾根柴棍当拐杖,一步三滑,用了个多小时才到他家。
当年知青下放时曾昭文只有12岁,有些知青不记得名字,他又带我冒雨来到对面半山腰楊岳云家了解情况。回转时,因我年纪大,脚不从力,下坡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造成左踝关节骨骨裂。到县中医院住院一星期,出院后一个多月才扔掉拐扙。
三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传十,十传百,前后花了三个月时间,终于获得了所有知青信息,建成了漕泊知青一群,和湘潭知青二群,共计280人。
知青已联络好,花名册也已建成。接下来就是纪念馆整体设计,也就是如今我们在纪念馆看到的所有设施。
思念墙,长2.8米,代表280名下放知青。宽2.3米,代表2023年知青馆建成。墙上字体设计为:“看得见山,望得水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念碑:为攸县作家协会刘湘林主席撰文,碑宽1.68米,寓意知识青年1968年下放,高1.79米,象征知识青年1979年返城。知青墙刻上了所有下放在漕泊知青的名字。
纪念馆占地面积860平方米。建馆期间,洪老师和洪李平去县城及省市找资料办手续往返几十次,自掏油费、餐饮费7千余元。
在纪念馆大门进去的左侧,有一栋占地面积132平方米的陈列室,里面陈列着知青们曾经用过的劳动工具,犁耙、斗笠、簔衣、锄头、铁锹,还有知青们劳动时穿过的衣服、照明用过的煤油灯等,以及知青们捐赠的各种纪念品。外面墙上有一幅壁画,画的上方是毛主席身穿绿军装头像,和毛主席题词“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下方是知识青年手捧毛主席语录,肩挎着红书包,雄纠纠,气昂昂,走向农村的恢宏场面。
社区书记张卫平女士介绍说:“当初的下放知青,如今都年逾古稀。请看到这一幅画的朋友,看到这栋房子的朋友,转告您健在的知青,一定要回到你的第二故乡看看。过去的山里,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造,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们住的是红墙绿瓦,吃的是天然绿色食品,交通是四通八达,这里已经没有了城乡差别,有的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这里有醇香的家乡米酒,欢迎你们再次来到久别的第二故乡……”
四
2023年6月1日,是一个即难忘又喜庆的日子。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在鸾山镇党委、新漕社区领导的支持下,以及漕泊人民的努力奋斗下,知青纪念馆经过八个多月时间建设终于落成。
庆典活动在攸县鸾山镇新漕社区知青纪念广场举行。出席庆典仪式的主要领导有:攸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易小红,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正武,株洲市文旅广体局领导邹翠梅,县文旅广体局局长文泽宇、县文联主席文江、县作家协会主席刘湘林、鸾山镇党委书记蔡爱国等。135名知青代表全国各地下放在漕泊的知青,共同见证漕泊知青纪念馆开馆庆典。
纪念馆自开放以来,从全国各地来参观的知青有,江西吉安、萍乡、莲花、永新以及湖南的3500多人次。洪老师经常把这些远来的知青请到家里做客,让他们品尝家乡的米酒,带他们参观第二故乡新时期的文明建设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风光风貌。
过去下放在漕泊的知青,如今都分散在全国各地,有的当了领导,有的成为老板,有的跟随子女出囯,做了华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仍在以银发的光和热为祖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洪忠科老师以银发初心,筑起知青青春丰碑,以退休之躯投身知青馆建设。让知青那段段光辉岁月载入史册,永远传承。
作者简介
夏立新,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株洲市诗协会员、株洲市作协会员、攸县作家协会理事、攸县诗词楹联协会理事,湖南《老年人》杂志通信员,攸县老年大学文学系主任,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2022年参加湖南株洲“潇湘云龙杯”全国诗词大赛,作品《地铁》获优秀奖,参加“202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大赛,作品《攸州小岛》获银奖。
(图文供稿:夏立新)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