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潜心研读孟国泰老师关于“三标课堂”的论述,其“生态性”“主体性”“民主性”“活动性”“包容性”“激励性”等核心原则,如清泉注入心田,与我十余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共鸣。孟老师描绘的课堂图景,正是我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生态。
一、“主体性”与“自主权”的实践规划:数学课堂的蜕变
孟老师强调“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一理念在我执教《小数除法》单元的过往教学中得到了生动印证。以往我习惯细致讲解算理,学生被动模仿练习,效果平平。学习“三标课堂”理论后,我计划在下学期大胆调整教学策略:课前布置生活化预习任务(如“1.5升饮料平均分给3人”),课中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整数除法经验自主探索。
改革之初,课堂或许会出现“乱”象:算法五花八门,错误频出。但正是这种“乱”,可能点燃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需忍住“纠错”冲动,组织小组辩论:“余数1为什么变成10?”“小数点对齐的奥秘在哪?”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辩驳中,能深刻理解“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的本质。当学生激动地喊出“我懂了,就像整数除法末尾补零一样!”,我们便能看到“生教生”的智慧传递——这比任何精妙讲解都更有力量。
二、“开放性”与“活动性”的深度融合: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打破课堂与社会的隔绝”,孟老师这一开放性理念促使我计划将数学教学根植于真实情境。在《统计》教学中,我将跳出课本习题的局限,设计“班级零花钱使用调查”长期活动。
学生可自主分组:问卷设计组、数据收集组、图表制作组、分析报告组。他们走进小卖部记录价格,采访同学了解消费习惯,用条形图、折线图可视化数据,甚至运用概率知识分析“抽奖活动”的公平性。当孩子们在班级展示会上用严谨数据呼吁“理性消费”时,数学将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理解世界的工具。这种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的学习,完美诠释了三标课堂“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的开放性原则。
三、“包容性”与“激励性”的温暖底色:守护每一颗数学火种
“包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赏识出天才”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评价方式。上学期,班上一位计算总出错的孩子,在传统评价体系下缺乏信心,却在“设计校园花坛”综合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想象力。我在全班展示他绘制的立体规划图,并标注“未来建筑师”,他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印证了孟老师所言:每个孩子都是待点燃的火种。这次偶然的教育契机,也让我找到了新的评价方向。
下学期,我计划系统规划班级评价方式:将课堂评价语言从“错了”改为“这个思路很特别,再想想如何更完善?”;练习设计分层呈现“基础闯关”“挑战升级”“创意无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体验成功。我相信这细微之变,能让包容与激励原则真正落地生根。
四、从个体出发:让课堂成为生长的沃土
孟国泰老师的“三标课堂”理论,如北斗般照亮了我的教学航向。它启示我:真正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主体精神的唤醒、思维之花的绽放和生命力量的舒展。未来,我将坚持从个体出发,继续以“生态性原则”为基,以“前瞻性原则”为眼,深耕教学沃土,让每个孩子在其间蓬勃生长——或成为“最好的花草”,或成为“最好的树木”,让每个人都出彩。
教育的美好未来,正蕴藏在这千姿百态的自主成长之中。
作者:赵璇(德州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本文以孟国泰“三标课堂”为理论支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三方面展开深度思考。案例鲜活具体,如《小数除法》的自主探究、零花钱调查活动等,将理论落地于教学细节。文字兼具理性思考与教育温度,既体现对“三标课堂”的深刻理解,又彰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构建生长型数学课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