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山,坐落在长清县境的南部,为长(清)肥(城)平(阴)3县边沿中心,距3县县城均为35 公里,与肥城山区相连,也称长肥山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同泰(安)肥(城)山区、平(阴)阿(东阿) 山区相呼应,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清人民革命的摇篮,被称为“长清的延安”。
1937年11月,日军步步向济南逼近,济南危在旦夕。国民党长清县县长李起元逃跑后,韩复榘的第三路军驻长清的一个旅和一个团亦仓皇南逃,引得全县人心惶惶,土匪蜂起,局势动荡不安。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后,即分两路侵入长清县境。30日,占领长清城。在民族危难之际,共产党员魏金三、夏页文等按照党组织指示,在长清积极发动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1月29日,中共长清地方支部决定:为扩大抗日斗争的影响,筹措抗日活动经费、枪支弹药,拟于1938年1月30日组织民先队员袭击长清县维持会,由于县城内日本鬼子已进入长清县城,未果。自2月5日起,许多青年学生、教员和有志之士纷纷奔向马山下的马湾庙。
马山属风光秀美的泰山余脉,马山湖水源来自泰山西部山脉的水系以及马山、双泉、溪流汇总到这里。每当秋枫尽然于黄绿相间时,大自然的风光显得更加楚楚动人,美轮美奂。这里水依山势而变幻,险隘莫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这里山水相映,碧水含烟,溪水长流,水清见底。马山西侧弯处,古树参天,森林茂密,登上山顶能够欣赏到马山的奇松、怪石、眺望四方山峦和景观,马湾是马山整个风景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湾的自然景观也颇有些特色,山有百丈石崖,天险山峰,秀丽可观,自然景观有透明洞、马耳洞、藏宝洞、马镫洞、老鼠洞、海蚌洞、南泉、老鼠洞、红山泉、马尿溪、鬼谷子洞府、八卦城、马泉院、尼姑庵等闻名四方的文化内涵,马山有着很多故事。战争年代马湾是革命根据地。
当时,在此举行了长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具有历史意义的马湾抗日武装起义,也叫“马湾起义”,从那时便为长清建军、建党、建政的开始,也开启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先声。
1938年2月下旬,为取得上级党对长清抗日武装的领导,党支部派袁振和冯乐进分别到聊城、肥城与鲁西北特委和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联系。上级党委决定,长清游击队编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
1938年5月初,日军攻陷肥城县城,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撤至肥城边家院一带。在泰西特委的领导下,自卫团决定部队分别到泰肥山区、平阿山区、大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根据地。王晋亭、袁振、汪毅(延安派来的干部)、李文甫、徐麟村等带领自卫团四、十 、十七大队回到长清进驻大峰山区,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
部队初到大峰山地区时,群众有误解,粮食和物资无来源,并且处在敌重兵占据的省会济南近郊,坚持斗争困难重重。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离开大峰山参加八路军;二是在大峰山就地坚持斗争。为此,张耀南与汪毅商定,由汪毅到聊城向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霖之汇报。张霖之指示,一定要坚持在大峰山创建根据地。
不久,大峰山抗日队伍被编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独立营。汪毅任营长,李文甫任政委,冯乐进任政治部主任,张耀南任营部副官。
为扩大队伍,汪毅委任张耀南兼任第四连连长,直接负责组织一个连,并派共产党员杜镜秋任连指导员。张耀南在长清执教十余年,学生众多,被誉为有“弟子三千”,利用他的社会影响,与各界广泛联系,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发展了100余人,并搜集到一挺机枪,组建了1个连队。张耀南同志在建立大峰山根据地中作出重要的贡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为加强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训练,大峰山独立营和长清党组织按照中共鲁西北特委指示,选派冯乐进、崔健、杜镜秋等20余人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在河北省南宫县举办的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建立抗日武装、群众工作等。训练班结业后,参训人员返回大峰山根据地,成为根据地抗日斗争的领导骨干。
1939年8月,为了贯彻中共鲁西区党委关于“建立各抗日群众团体”的指示,中共长清县委在七区房庄召开县、区活动分子大会,决定组建县、区的工、农、青、妇、儿童各抗日群众团体。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最先成立,县青年救国团、县妇救会、县儿童团、县文教抗日救国会、工救会相继成立,县各群众抗日团体又组建起自身的区、乡、村的抗日群众团体,全县广大群众纷纷加入了各群众团体。各群众团体之间开展竞赛,组织领导群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一是组织学习,学文化、学时事。根据地各村普遍办起识字班,用县文教科编印的识字课本组织群众学文化,并寓抗日宣传教育于文化学习之中。各级青救会、儿童团还在抗日自卫队中认真组织团员参加军事训练,掌握射击、爆破技术。
二是动员参军参战,动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独立营是各群众团体的重要任务。长清县的地方武装部队多次升级到正规部队去,妇救会、青救会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部队升级后,保证了县独立营和各区队迅速组建起来。各群众团体组织男女老幼踊跃参加抗日斗争,实行村自卫战,反击日伪“扫荡”骚扰活动,打击汉奸、特务,保卫家乡。
三是站岗、放哨、送情报。根据地各村口、重要路口都设有岗哨,行人凭路条通过,以防汉奸、特务破坏。
四是开展文艺宣传鼓动工作。各群众团体大唱抗日歌曲,各群众团体还以战斗事迹为题材,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向部队慰问演出,形成英雄模范人人夸、人人赞的生动气氛。
五是进行拥军优属和抗日物资的后勤供应工作。在大峰山根据地里,群众广泛地动员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形成了“铜墙铁壁”。 到1940年春,在泰西地委、行署,和中共长清县委的领导下,已经建成了比较巩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全县的抗日斗争蓬勃开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清(峰山)县坚持八年抗日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