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感怀
(散文)
作者:姚启超
近日,我赴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参观旅游。最令我难忘。
二十四道拐公路位于晴隆县城南郊,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是中国抗战公路的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宽6米,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倾角60度。依“S”型顺山势而建,似一条蛟龙盘旋至此,意欲腾空跃起,具有雄、奇、险、峻的特点,极富视觉美感和冲击力。
2006年,贵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晴隆南郊,群山环抱,站在高处俯瞰,一条蜿蜒而上的银色公路盘踞山间,这条公路因有24处连续弯道被得名二十四道拐,又因是抗战期间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无数军车经此翻山越岭,将战略物资运往抗战前线。
资料显示,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二十四道拐则由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公路巨子”邹岳生奉命勘测、设计、施工。
如今行走在这条公路上,“二十四道拐”已褪去往昔的紧张繁忙,归于平静,甚至略显荒芜。行道树上苔藓密布,枝叶凋零,树皮脱落,透着几分冷寂与苍凉。但这条盘山巨龙神韵风采依旧,砂石路面结实平坦,排水通畅,行车无碍。据当地人讲,公路与当年基本无异,两旁行道树亦是当年“原配”。从山顶到山下,再从山脚到山顶,来回约八公里,我走了约两个多小时。砂石路面平整如初,排水沟渠蜿蜒依旧。十二拐处的挡土墙高逾十米,青苔覆满石缝,岁月气息扑面而来。
当地老人介绍,这些石料采自山间,全靠人力一锤一凿搬运。史料记载,美军“公路改善工程处”曾驻扎晴隆,数百名工程兵与中国民工并肩作战。中士约翰·米勒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工人用竹筐运石,手掌磨得鲜血淋漓,却无人停下。”晴隆县志里,村民王德富的名字旁仅有简短记载:“修路时坠崖殉国,年十九。”这些被宏大叙事掩盖的个体,正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在每一个弯拐处,都立有石碑标明“第几拐”。两旁挡土堡坎牢固结实,十二拐处一段约四十多米长、十多米高的挡土墙雄伟挺拔。大块石料砌筑的墙面青苔斑驳,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沧桑。历经八十多年风霜雨雪,它依然严丝合缝,昂首挺立。望着眼前这些公路上的“活化石”,令人顿生时空交错的震撼。公路两侧,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弯拐之多、弯度之急、弯道之险,令人叹为观止。此处古称“鸦关”,地势险峻闻名滇黔,古人曾以“雄图锁钥关”描绘其险要。为截断这条抗战大动脉,当年日机多次狂轰滥炸。站在山脚仰望,盘山公路如巨龙螺旋攀升,似要刺破云层。思绪穿越时空,仿佛看见络绎不绝满载抗战物资的大卡车在层层叠叠的弯道上艰难地爬行蠕动,耳边响起汽车频繁换挡的哼哧声与发动机沉重的喘息声。
我在想,在如此凶险的道路上驾驶笨重的十轮大卡车,需何等娴熟技术与无畏勇气!据说原地形路况更加凶险,事故频发。为确保公路畅通,美军在晴隆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国工程技术人员勘测、设计、指挥,几百名美国工程兵和几千名中国民工冒着敌机轰炸日夜奋战,才将公路整修成如今模样,保障了几十万远征军西出国门抗战和几百万吨援华物资顺利通过。之后,大部分人员留下担负维护抢险任务,直至日寇投降一个月后才撤离。如今,这条凝聚着中美两国人员心血与汗水的公路,历经八十多年考验居然完好可用,其工程质量真可令当下那些通车几年便千疮百孔的公路建造者汗颜。若亲身行走在这段公路上,会为修建者与驾驶者的精神、技术和勇气所感动;而从对面山上的“观景台”远眺“二十四道拐”,则会被其全貌的神奇壮观所震撼。
二十四道弯弧如琴弦层叠舒展,在群峰间奏响无声壮歌。这段公路曾获评“中国最美的十大公路”之一,所谓实至名归。观景台设在正对“二十四道拐”的对面山梁上,与公路遥遥相对,但笔直陡峭不能直上,只能绕道五、六公里山路才能到达。那里设有一排铁栏杆,保护游人安全。附近有一块石碑,上有文字:美军记者摄影处。当年约翰·阿尔贝特便是在此拍摄那张著名照片,将“二十四道拐”的陡峭、险峻、神奇、雄伟、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观景台俯瞰,“二十四道拐”全貌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在树木掩映下,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如巨龙沿陡峭险峻山势盘旋而上直上云端,气势非凡,雄浑伟岸;又似风中一条巨大飘带银练,逶迤缥缈,轻盈飘逸。望着眼前这腾飞的巨龙和飘柔的银练不竟使人昂扬振奋,心旷神怡。
我想,“二十四道拐”之所以能成为史迪威公路与中国抗战历史的地标,获评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与全国最美公路,不仅因其兼具雄浑伟岸的阳刚之美与轻盈飘逸的阴柔之美,更因其蕴含深刻的历史内涵与发人深省的历史经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象征着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敌的友谊,是凝固的抗战史诗。它是一条沐浴血火的功勋之路,一条抗争侵略的不屈之路,一条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之路。中国人向来以德报怨,对于那个发动那场给中华民族造成三千五百万人生命和六千亿美元财产损失的加害国,我们曾大度免去其经济赔偿,然而对方并未因此而感动忏悔。战后,“二十四道拐”一度被刻意抹去,直至2015年才重回公众视野。
天色渐暗,观景台,游客们倚在观景台栏杆边或拍照留念,或与远方亲友视频通话,分享这难得的风光。这时,有几辆大巴停在路边,下来一群老年旅客。他们步履蹒跚,花白的头发被晚风吹起。走上观景台,有些老人竟红了眼眶。我想,不知道他们其中,是否有“二十四道拐”抗日战争老兵的后代故地重游?当老兵的后代看到这里如今热闹祥和的景象,一定会由衷感到欣慰。
作者姚启超:系贵州关岭籍退役军人,曾服役于云南某部队,贵州省军区,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若干。
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