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2020年9月27日的长沙南站站台,阳光穿过玻璃穹顶落在涌动的人潮上,谁也没料到一场紧急的生命救援正悄然上演。一名男子突然昏倒在地,周围的人慌作一团时,出差途经此地的韶关粤北第二人民医院医生朱先女,几乎是本能地拨开人群冲了过去。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她跪在站台上,指尖搭向男子的颈动脉,耳朵贴近他的胸口,迅速判断生命体征后,熟练地展开了心肺复苏。按压、人工呼吸,一下又一下,汗水顺着她的鬓角滑落,直到男子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响,胸廓有了起伏,她紧绷的肩膀才稍稍松了些。这场发生在异乡站台的紧急救援,后来被韶关民声网宣传转发,无数人为这个素不相识时伸出援手的医生点赞——人们记住了她俯身救人时,白大褂下摆沾染的灰尘,更记住了那双托住生命的手,温暖而有力量。
可若说人民记住朱先女,仅仅因为那一次站台救援,倒也不全然。这些年里,她的身影总在粤北大地的各个角落出现。皈塘老区的皈塘村、京口村常见她的身影,她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的身姿成了老区乡亲们熟悉的风景。村里的老人看不清药盒上的字,她就耐心地在药瓶上贴上手写的服用说明;谁家有慢性病需要长期调理,她总记着复诊的日子,提前打电话叮嘱。她不是来“走一趟”的,是真的蹲在村里问诊,把听诊器贴近乡亲的胸口,也把心贴近了这片老区的土地,给腰腿痛颈椎痛的患者扎的针,给高血压糖尿病慢病患者的管理方案,给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辨证施治的中医方案,给幼儿播下中医的种子。
南雄的水口老区的村子里、始兴的村落中,同样留下过她义诊的足迹。有时是在村委会临时腾出来的房间里,摆一张桌子就成了问诊台;有时是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借着树荫给排队的村民量血压。她从不说自己做了多少事,只是在有人道谢时笑着摆摆手:“应该的。”而乡亲们记着她——记着她给独居老人王阿婆测完血压,顺手帮着扫了院子里的落叶;记着她给留守儿童检查完身体,还教孩子们怎么正确洗手;记着她每次离开时,总说“下次还来”,也真的一次次兑现了承诺。
今天,在韶关奥园小区的义诊点,朱先女又忙开了。她给带着孩子看湿疹的年轻妈妈讲解治疗,又转身接过老人递来的病历本,仔细看着上面的用药记录并指导治疗,给肩周炎、颈椎病、更年期抽筋、膝关节患者针刺治疗。阳光落在她胸前的党徽上,也落在她眼角的细纹里——那细纹里藏着这些年走过的山路,藏着无数次耐心的叮嘱,藏着站台急救时的屏息凝神,更藏着一颗对病人、对这片土地的滚烫的热爱。
事隔多年人民还记着朱先女,哪里是偶然?她的美从不是刻意的姿态,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本能,是对老区乡亲掏心掏肺的热忱,是年复一年在义诊路上的坚守。她让人们知道,真正的善意从不会被时间冲淡——就像粤北的山风会带着花香传遍山谷,她的善举也早已顺着田埂、古巷、站台的风,住进了人民心里,成了大家提起就会暖起来的名字。这便是粤北二院第三党支部书记朱先女,人美,心更美,也难怪人民会一直记着她。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