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契约
周光天
土地是最遵守契约的,是最好的合作者了。
一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后,土地一下子成了农民的命根子,每一块责任田都被下了绣花功夫,每一寸土地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农民们尊重土地,土地自然也尊重农民。
相邻地块,都要用成一条直线的好几块界石严格分开,越界是万万不可以的。地邻之间,为越界多种一垄玉米、一畦麦子吵架甚至动手的事情经常发生。后来双方达成默契,地界起垄,两家一家一半,庄稼就种在垄上。老家村里的于老六种地是个好把式,就是喜欢占地邻的便宜。有年冬天,他趁大雪跑到地里,偷偷把界石挪到地邻地里半米。来年春天收拾地,地邻一看就觉得不对劲,找老六理论,老六竟横眉冷对:“可是蹊跷,我的界石咋跑到你的地里去了?”地邻苦笑,“可能是界石向着我啊”。老六不认账,还是得找到村干部,拿出分地时候的四至图,这才堵住了老六的嘴,恢复原样。
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想种啥庄稼,当然是自己
说了算,土地是不管的,因果规律摆在那里。
春天里,早就盘算好了的农民在地里种下花生、栽上地瓜、播下春玉米。秋收时节,收获的当然也是花生、地瓜和玉米了,指望着收获别的东西怎么可能呢?花生贵,土地不需要你的感谢;玉米贱,土地也不接受你的埋怨,种什么是自己定的,土地只是默默的合作者。
有一年,老家的王彪想到去年白菜卖得贵,今年也差不了,末伏天里全部土地都种上了白菜,妻子劝他少种,他气呼呼地说她“头发长见识短”。结果,小雪节气拔完白菜后,满世界都是卖白菜的,跌到几分钱一斤。苗庄大集,王彪推了满满一大车白菜去卖,半天了才卖了四五棵,王彪的心如汤煮,快散集了卖了还不到一半。一想到推着白菜赶十几里地回家,王彪狠狠地把白菜扔在地上、踏上一万只脚。周围的人冷眼旁观,“这哪能是合格的农民呢”。
三
“人勤地不懒”。土地能有多少收成,不仅仅是土地一方的事,首先是农民的事。
老人们都说,生产队时候出工不出力是普遍现象,养懒人,勤快人吃亏,结果就是大家都吃不饱。分地后,勤快人更勤快了,懒人少了,有些懒人甚至比勤快人还勤快了。老家的秦增利膀大腰圆,分地前是有名的“身大力亏”,推车子只能装一半,稍微一多就气喘吁吁走不动路、愁眉苦脸的,还不如妇女有劲,村里都说瞎了一副好身板。分地后,秦增利每天都笑呵呵的,好像换了一个人,当年冬天就把责任田深翻了一遍,每天天不亮就去拾粪攒在地里,庄稼旱了他头顶着大太阳挑水浇地,最后就是全村里他的庄稼长得最好,收成最高。
这些,土地都看在眼里,不作声。
四
有段时间,追求高产成了唯一。化肥也超量了,农药也可劲儿造了,好像土地啥都能承受似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似乎又甚嚣尘上,土地可从没和你签过这样的契约,你疯了,土地可沉稳着呢。结果,黄瓜、西红柿都没正味了,芹菜、韭菜农残超标了,好多东西人们不敢吃了。“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土地契约的罚则都写着呢 。
大城市退休的张教授不顾儿女们反对,非回到离开四十多年的我们老家村里,返修了老屋住下。侄子们撂荒的几块土地成了他的宝贝,农事他早已生疏,只能是人家种啥他种啥。教授种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天坐在地边,笑眯眯的看着种植的庄稼和蔬菜,收成无所谓。我回老家问他,为啥老了老了还要种地,草盛豆苗稀,图啥呢。教授指了指土地,笑着说,种地让我高兴,从来不让我生气。
五
对,土地从来不卷,静静躺在那里,该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土地从来不急,默默遵守契约,你对它好,他也投桃报李;土地从来不骄,稳稳恪守本分,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土地,值得人们去合作。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远离土地的人们,内卷、急躁、焦虑、骄娇似乎成了通病,那是脚不沾土地的原因吧,总得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才能治愈吧。
“心是一块田,快乐自己种”。自己和自己的心田签订一份契约吧,把生活中的种种经历都当作成长的养料,播种善因,生长快乐,收获幸福。
2025年8月23日

作者简介:周光天,山东济南人,敬业乐文,作品散见于《大众日报》《当代教育》《齐鲁文学》《都市头条》等报刊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