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见《庄子》/王建平
七月的暑气如蛛网,将室内外裹得密不透风。推开房门,一个邮件静立角落,拆开时,一本装帧精美正方形版本的《庄子》跃入眼帘。布纹封面如溪石,圆脊丰润似新月,腰封上 “王宠小楷珍藏本” 的字样与一段《逍遥游》相映成趣,前后环衬特种纸搭配山水画卷插图,铅字版与小楷真迹影印版交替呈现,可读、可赏、可研、可藏,指尖触过扉,仿佛有清泉淌过心涧。寄书人未留姓名地址,想在网上寻这位 “活雷锋”,心中却已对馈赠者有了几分揣度。如今物流便捷,散发翰墨清香的《庄子》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 “南华真人”,其核心思想围绕 “道” 而展开。品读《庄子》,以汪洋恣肆之笔,论述“情欲”、“真人”与“道”,构建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三论” 恰似三重阶梯,引导世人挣脱世俗桎梏,回归生命本真。庄子思想不仅是对宇宙规律的追问,更是对人生自由的深刻探索,闪烁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论情欲,挣脱束缚,回归本真。庄子对情欲的论说,围绕 “自然” 与 “人为” 的对立展开,主张超越世俗的情欲束缚,回归生命本然状态,完成自我的重塑与超越。他批评世俗情欲会让人丧失本真,认为人应顺应自然本性。惠施曾问庄子:“人本来有情欲吗?” 庄子答:“是这样的。” 惠施再问:“人如果没有了情欲又怎么能叫做人呢?” 庄子回应:“道赋予他容貌,天赋予他形体,怎么不叫做人呢?” 惠施追问:“既然他叫做人,那哪能没有情欲呢?” 庄子解释:“你所说的情欲不是我所说的情欲。我所说的情欲,是人不要用喜好和厌恶从内部伤害自己的身体,一切顺乎自然却不要人为地去补充活力。” 惠施又问:“不增加活力怎么能够抱有自己的身体呢?” 庄子答:“道赋予他容貌,天赋予他形体,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外耗你的神智,劳累你的精力,上天选择了你这个形体,你偏要博取虚名。”对话揭开了道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世俗情欲” 与 “自然本性”,前者以喜好厌恶伤害身体,后者顺乎自然不刻意强求。当人被外在的欲望裹挟,便会丧失生命的本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便是践行庄子情欲观的典范。他拒绝入仕为官,坦言 “不喜俗人”,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遭人构陷,临刑前,嵇康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终哀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对世俗的全然超脱,正是庄子所倡导的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生命虽戛然而止,却以最本真的姿态完成了对“情欲”的超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摆脱了官场的繁文缛节与功名利禄,顺应本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自在的田园生活是对庄子 “顺应自然本性” 情欲观的生动诠释。庄子提出的 “心斋” 之法,恰是破解“情欲”之良方。通过摒弃对自我与外物的执着,心灵达到 “虚静” 状态,在物欲横流中保持内心的澄澈,便清泉般映照生命本真。
论真人,超越生死,与道相融。庄子所描绘的 “真人”,是超越生死局限、与道相融共生的理想人格。“什么样的人才是真人呢?” 庄子答:“古时候的真人,不拒绝浅陋无知的人。这样的人虽有差失而无懊悔,虽合机宜而不快意,攀登高处而不畏惧,潜入水底而不被沾湿,走到火中不感到炽热。只有认识达到‘大道’的境界才能如此。古时候的真人,睡觉不会做梦,睡醒毫无忧虑,不为生存感到欣喜,也不惧怕死亡,无拘无束地降生人世,无忧无虑地回归自然,不忘生命本源,守而不失,不寻求归宿,而一任自然,受生之后常自得其乐,忘其死而复归自然。不以欲心弃自然之道,不以人为助天命之常。能够这样,就可以做真人。”
“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彰显的是与道合一之境界。真人的 “真”在于超越世俗,生死之间保持从容自在。苏轼的一生,生动诠释了“真人”品格。乌台诗案他从云端跌落尘埃,流放黄州期间,他写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将对生死的顿悟融入自然观照。当友人哀叹人生短促时,他坦然回应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超越生死局限的豁达,正是 “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的“真人”境界。晚年流放海南,他依然保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 的乐天,在蛮荒之地办学堂、兴教化,将生命的价值融入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中。真人 “气息深沉”,隐喻着与自然节律的共振。众人用喉咙呼吸,象征被世俗欲望牵引的浅陋;真人用脚跟呼吸,代表与天地之气相通的深邃。真人 “无梦无忧” 揭示了心灵自由的真谛。世俗之人常因欲望未满足而焦虑,因得失无常失眠,真人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是对生命本然的接纳。心理学的 “正念疗法”,强调活在当下、接纳现状,与庄子描述的真人状态异曲同工,跨越千年的智慧,摒弃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可获得内心之安宁。
论道,宇宙本源,精神归宿。“道” 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宇宙本源与精神归宿的统一。“道” 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 可感知却不可口授,可领悟却不可面见。“道” 自身就是本、是根,远古时代 “道” 就已经存在。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认为 “道” 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它先于一切有形事物,超越时空,却又内在于万物之中。即使是卑微之物也蕴含着 “道” 的本质,体现了 “道” 的普遍性与内在性。“道” 是自然无为的总法则,不刻意,不干预,顺应事物本然状态,回归自然本性。“齐万物而为一”,万物的差异是相对的,没有边界,没有分别。人可以通过 “心斋”“坐忘” 达到与 “道” 合一。庄子的 “道” 既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也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它超越形名,破除对立,倡导人通过消除自我,顺应自然,在精神上与 “道” 相融,最终实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终极境界。这不仅是对宇宙本质的追问,更蕴含着对人生自由与精神超越的深刻探索。王阳明 “格竹” 从侧面印证了道的内在性。年轻时的王阳明曾七日七夜观察竹子,试图穷究事理。他龙场悟道,领悟到 “心外无物”,明白 “道” 不在于向外苦苦探求,而在于心灵与万物的联系之中。在一花一叶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与 “道” 相遇。庄子 “齐万物而为一” ,消解了事物的绝对差异。“庄周梦蝶” 的寓言,模糊了人与物的界限,这种智慧在当代生态哲学中得到呼应。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花生长状态悟 “道”,是深刻体悟与践行。“三论”非脱离现实的玄思,在“情欲”论中守护本真,在“真人”论中懂得在得失间保持从容,在“道”论中领悟有限中追求无限。
推开一扇门,与《庄子》相遇,领略了生命的自由,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澄澈;精神的超越不在于远离世俗,而在于在世俗中保持本真。《庄子》来访,不亦乐乎,与之相遇,本心如泉。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