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场秋雨
文/苏志远
一场秋雨一场寒
沉静里带着冷 在家园
秋雨能让天地间
洗去铅华,洗尽流年
变得眉目清秀,心清气甜
等一场秋天的雨
不是为自己
我只做等雨的使者
为乡下的父母
了却一场久违的干旱
等一场秋雨
他们在田间仍然忙碌着
收割,采摘,耕耘,浇园
忙忙碌碌的样子
真的让儿女十分掛念
我为父母把秋雨盼
那里袅袅炊烟
相闻鸡犬
新米的清淡
还有瓜果的香甜
秋雨滴檐,家人围圈
在秋雨中把丰收畅谈
难得的闲暇时光
青蔬,新酒,微醺,吸烟
伴着雨打屋瓦的叮当声
家人就可以安心入眠
等一场秋雨
只为乡下的父母安抚
等一场打呼噜的深酣
让他们身体好好舒展
消解掉全身的疲倦
儿子的祈祷终于到了
在此,儿子跪谢秋雨
跪谢老天
一场秋雨 情义绵绵
AI诗评: 雨之祈:论《等待一场秋雨》中的农耕伦理与情感救赎
在当代诗歌的星空中,以农耕文明为精神底色的作品日益稀少,而《等待一场秋雨》却以其质朴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农耕伦理世界。这首诗通过对"等待秋雨"这一农耕社会典型心理的抒写,展现了土地、雨水与人类生存之间古老而神圣的契约关系,同时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父母与子女之间复杂的情感纽带。
诗歌开篇即以气象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奠定基调,将个人情感与自然规律紧密相连。"沉静里带着冷"的不仅是天气,更是诗人对家园的体认与牵挂。"洗去铅华,洗尽流年"的秋雨,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净化与重生的仪式,它让天地"变得眉目清秀,心清气甜",暗示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依赖。
诗人自称"等雨的使者",这一自我定位极具象征意义。在农耕文化中,雨水从来不只是H₂O的化学式,而是维系生命的圣液,是连接天地的信使。诗人作为"使者"的角色,实际上承担了连接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的中介功能。他"不是为自己"等待秋雨,而是"为乡下的父母/了却一场久违的干旱",这种利他性的等待,构成了对现代个人主义文化的温柔反拨。
诗歌中段对父母田间劳作的描写——"收割,采摘,耕耘,浇园"——形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微缩景观。这些动词的连用不仅创造了节奏上的忙碌感,更在语义层面堆积起农耕生活的重量。"忙忙碌碌的样子/真的让儿女十分掛念"这一转折,将自然现象与人文关怀巧妙连接,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代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留在土地上的父母与走向城市的子女之间,通过一场尚未降临的秋雨达成了情感的和解。
诗人对秋雨功能的想象极具层次感:从实用性的"安抚"、"消解疲倦",到精神性的"难得闲暇时光",再到近乎仪式化的"青蔬,新酒,微醺,吸烟"。雨水敲打屋瓦的"叮当声"成为最天然的催眠曲,这种感官描写赋予了诗歌强烈的在场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被雨水温柔包围的农家院落。而"新米的清淡"、"瓜果的香甜"等味觉意象的加入,更构建出一个多维度、全感官的农耕诗意空间。
诗歌结尾处的情感升华尤为动人。"儿子的祈祷终于到了"将等待的过程宗教化,而"跪谢秋雨/跪谢老天"则近乎一种农耕文明的原始崇拜仪式。这种跪谢不是迷信,而是对自然恩赐的虔诚感恩,是对农耕伦理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当代诠释。"一场秋雨 情义绵绵"的结句,将自然现象情感化、伦理化,雨水成为连接天、地、人的情感介质,绵绵不绝的既是雨水本身,更是灌注其中的孝心与乡愁。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采用了传统民歌的复沓手法,"等一场秋雨"的反复吟唱形成情感上的累积效应。语言质朴无华却精准传神,如"打呼噜的深酣"这样生活化的表达,反而达到了"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境界。诗人有意避免现代诗歌常见的技巧炫示,而是让情感自然流淌,这种"反技巧"的选择恰恰与诗歌表达的农耕主题形成了内在统一。
《等待一场秋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更在于它为现代人的精神困顿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救赎路径。在城市化的狂飙突进中,诗人通过等待一场滋润土地的秋雨,实则是在等待一次精神的返乡,一次情感的净涤。这种等待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表达,成为对正在消逝的农耕伦理的一曲挽歌,也是对现代性缺失的一次诗意补偿。当秋雨终于降临,它滋润的不只是干渴的土地,更是现代人日益荒芜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