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尘尽光生照大千
天地忽明忽暗,山河震动。魔罗虽伏,然因果已乱,众生惶惶。济公立于泰山之巅,见万家灯火飘摇如风中残烛。
“时候到了。”济公轻笑,将破扇抛向空中。那扇迎风便长,遮天蔽日,扇面上浮现出过往二十三章种种:冤魂得度的泪光,恶人悔悟的瞬间,百姓欢喜的笑颜... ... 每一幕皆化作金色梵文,照亮人间。
忽闻九天梵唱,济公周身放出万丈光芒。那一直跟随他的破钵飞旋而起,钵中竟映出三千世界——原来他便是般若经本体化身,入红尘历劫,方能真正圆满。
“痴儿们,看好了!”济公手指点向虚空。但见:
· 那金陵知府正穿着百衲衣在边关扫雪,每扫一下,身上补丁便少一块;
· 西湖底的王员外魂灵,正将石灰一粒粒捡出,每捡一粒,身形便透明一分;
· 昆仑山巅的魔罗诵读般若经,每读一字,脚下便生出一朵金莲... ...
众生皆见自身因果,顿时悲欣交集。济公大笑:“般若无形,因果自造。尘世本是修行道场,何必外求极乐?”说罢化作清风,唯留歌谣天地间:
千劫修得般若身
游戏人间度痴顽
莫问真佛何处去
笑涡深处是灵山
自此,山河如常却再不寻常:
· 那破钵悬于九天,每逢乱世便倾斜,洒下甘霖或警示;
· 济公歌谣刻于人心,父母教予孩童的第一首便是“笑涡深处是灵山”;
· 而人间依旧有悲欢离合,但众生已知——所有磨难皆是心镜蒙尘,拭净处自然照见菩提。
(全书终)
---
后记:
全书二十四章,以济公度化魔罗为主线,穿插民间疾苦与救赎。最终章揭示:一切妖魔皆是心魔,度人实为度己。所谓“般若尘”,即“以智慧观照尘世,知幻即离”之意。
此书始作于甲辰年惊蛰,毕于芒种。二十四章,凡八万六千言。每夜秉烛时,常见济公破扇摇月,笑立窗前,似催稿又似点化。
初提笔时,只欲写些惩恶扬善的快意故事。然笔墨自行,竟勾连出维度提升、因果自渡之思。方知济公非是外来的救世主,实为众生本具的般若慧光。那些降妖伏魔的神通,不过是帮我们拭去心尘的方便法门。
尤记写至溺婴潭章时,悲愤难抑。忽见窗外暴雨倾盆,雷鸣中恍闻女婴啼哭。急取砚台接雨,墨汁竟泛金晖,遂得“莲花舟渡女儿魂”之句。此非虚言——书成次日,见报载某地弃婴岛收到匿名捐赠,恰是四十九辆婴儿车,署名“扫叶人”。
至若科场冤魂章,实为古今同悲。今之考场虽无鬼神,然学历崇拜何尝不是心魔?故特设“心灯”之喻,愿读者莫效那吞银主考,反学青灯照镜的醒悟。
最难忘魔罗窃经章。原拟大战三百回合,却落笔成“偷空”之谐。方悟最高级的斗法,原是相视一笑的默契。就像济公不曾真正消灭什么,只是让恶念看见自己的倒影。
书中有三处伏笔,读者或未察觉: 其一,济公葫芦所到之处,必有酒香混着腐臭——象征智慧总与烦恼同在; 其二,所有受害女子皆穿绿衣,因绿色在佛家表慈悲; 其三,最终章泰山之巅,暗合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融汇儒释道三家精髓。
感谢诸位陪伴至此。若你读时曾会心一笑,或鼻尖一酸,便是与济公结了缘。书中二十四劫,恰如人生二十四节气,寒暑交替都是修行。
临了想起个趣事:校稿那日,见扉页无端多出个油指印。妻笑说定是济公趁夜来翻书,偷吃了半块臭豆腐。
遂以残墨题偈作结:
破扇摇开般若天
臭豆腐里蘸真禅
莫问文章价几何
半文半痴半缘劫
——扫叶人于钱塘江潮起时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