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超: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实践探索者
文/王开利
一、柴林庄村:红色基因的孕育之地
柴林庄村坐落于山东省庆云县城东北20公里处,属严务乡南部,不仅以“醉八意武术之乡”闻名,更留存着娘娘堂遗址、铁梁寺遗址(现属严务村)等历史印记。其红色历史尤为厚重:
革命地位特殊:1924-1934年是刘格平传播革命火种的核心区域,后成为津南地下党秘密活动中心、1934年马颊河暴动策划地及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腹地,被誉为“八年抗战未被敌人发现的根据地”。
群众精神可嘉:面对敌人酷刑,村民始终以“不知道”坚守秘密,用生命保护党的干部和组织机构,展现出深厚的革命传统;石长海、石长道、王之翰等数十位革命者的事迹,更印证了村庄与革命的紧密联结。
二、独特见解:理论与创作的双轮驱动
1. “四维保护”理论
作为红色文化保护的核心框架,该理论从“历史考据、实物留存、精神提炼、当代转化”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既确保史料真实可考,又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保存走向活态传承,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2. 创作灵感与动因
石金超的作品:如《桑梓诗话》《红色记忆》组诗、【散文随笔】石金超:我的老师李保坤等,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感,其创作源于双重驱动:家族与地域渊源:以石氏家族“一门五烈士”的革命历史为根基,融合柴林庄村红色基因,将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交织,赋予作品私人情感与公共价值。
责任担当:作为本土志愿者,以散文、诗歌、纪实等多元体裁记录地方历史,形成“文学化传承”路径,主动承担红色精神代际传递的使命。
三、实践体系:从资源挖掘到模式创新
1. 红色资源挖掘的深耕之路
突破质疑,积累信任:作为仅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石金超曾面临村民对其能力的质疑。他以7年时间走访冀鲁边区24县(含山东庆云、乐陵及河北盐山等),整理40万字口述史料,并通过展示分类清晰的烈士遗物、原始资料、作战地图等实物,以严谨性消解偏见,逐步建立公信力。
家族文物收集策略:以家族革命贡献为切入点,通过走访长辈、整理族谱、抢救实物等方式收集文物;针对资料散失、记忆模糊等问题,采用“口述史佐证+实物互证”策略还原历史,形成“实物见证—信任建立—主动捐赠—众志成城”的良性循环。
2. 资源整合与多方协作
构建“个人挖掘—实体展馆—教育体系”闭环模式,联动多元力量:
家族示范:动员“一门五烈士”后代捐赠核心文物(如烈士遗物),以血缘纽带带动资源征集。
政校合作:争取严务乡政府支持,在华材希望小学建成100㎡红色记忆展馆,300㎡红色文化长廊、村委会建立的柴林庄村红色历史博物馆,实现“民间发起—官方背书—学校落地”三级联动。
村民参与:创新“署名捐赠+荣誉回报”机制,在展品标注捐赠者信息(如“上海•冯爱国(柴林庄人、)捐赠等”),并邀请捐赠者担任讲解员,让资源 贡献者转化为文化传播者。
3. 技术赋能与机制保障
计划运用AI技术构建冀鲁边区24县红色文化线上展览系统,通过二维码实现区域革命历史数字化传播,同步开发《守望地名·乡村记忆》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打通实体展馆与数字传播渠道。
针对偏远地区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形成了“三方共管”机制:乡政府负责基础设施维护,学校教师兼职讲解培训,村民志愿者承担日常值守,确保红色资源可持续运营。
四、社会效益:从文化传承到价值共振
1. 文化与教育效益
构建“个人—家族—村落—区域”的红色记忆网络,使碎片化历史升华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实体展馆年接待参观者超5000人次,成为德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与20余所学校建立实践合作,华材希望小学据此创作的“红色记忆”舞蹈获市级一等奖;创新“祖孙对话”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文物电子化录入,形成代际传承链条。
2. 经济与社会价值
红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形成“展馆参观+故事讲解+民俗体验”复合模式,村民通过担任讲解员、正在逐步落实用赋能产业和经营农家乐等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成为凝聚社区认同、激发爱国情怀的纽带,其模式更提炼出“文化认同—资源整合—价值释放”的可复制路径,核心在于以长期行动构建“个人诚信—社区认同—官方背书”的三级信任体系,实现社会效益的乘数效应。
石金超的红色实践,以农民视角坚守历史真实性,以文学与技术化红色文化,为县域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兼具在地域性与推广性的生动样本,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型。
石金超和周训山、田原老师正筹划重走西征路,感受初心使命、家国情怀、体悟英烈精神,尝试着把德州庆云文化和产业带出去,把沿途各个地区的文化和产业带回来,给红色文化赋能,走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形成庆云常家镇到新疆库尔勒红色文化资源共享,赋能产业振兴的新模式。
注:渤海教导旅从山东省庆云县常家镇开始一路西征,到达新疆库尔勒屯垦戍边,是从祖国的东边打到祖国的最西边唯一的一支部队。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