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潮册
省立师范学堂的腊月,竟比河面的冰更刺人骨髓。周启明裹紧棉袍穿过回廊时,总觉有无数眼睛从棂星门的雕花孔洞里渗出目光。那些目光湿冷如青苔,粘在脊背上久久不落。
赵守仁校长的办公室燃着劣质炭盆,青烟裹着《申报》的油墨味在梁柱间缠绕。"周先生请看!"赵校长将报纸拍在案上,拇指恰好盖住"抗日分子"四个铅字,"天津的学生又闹事了,放着书不读,偏要去堵铁路!"
启明的视线却落在报纸中缝的讣告栏。张家老夫人的讣闻夹杂在各类启事间,像段被遗忘的唱词,唯"泣血稽颙"四字墨色尤深,似要用残墨淹死登报之人。
"校长叫我来是?" "稽查队的麻队长午后要来。"赵校长突然压低声音,"说是搜剿违禁书籍,实则是..."
炭盆里爆出个火星,恰落在报纸某要人相片上,烫出个焦黑的洞。
午后的学堂静得诡异。学生们在廊下排成歪斜的队列,看黑衣稽查员用刺刀划开书包。麻队长捧着紫砂壶踱步,壶嘴每指向一处,便有人扑向那方向翻检。
"读书人最会藏东西。"麻队长突然在启明面前站定,"听说周先生是北平师大毕业?"
刺刀正挑开女生的绣花针线包,丝线滚落满地如彩色的血管。
"不过是识得几个字..." "识字就好!"麻队长大笑,"可知《说文解字》里'藏'字怎讲?草莽之下臣子心!"
跛脚校工老程突然撞翻浆糊桶。黏白的浆液漫过青砖,几个稽查员骂骂咧咧跳开。
"惊蛰未到,倒有虫子乱爬。"麻队长用鞋尖碾死只逃窜的蟑螂,"带走!"
启明向前半步:"他不过是个..." "周先生!"赵校长猛地拽他衣袖,"麻队长是在执行公务。"
老程被推搡着经过泮池时,突然朗声背诵:"'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池中残荷应声颤动,枯茎划破冰面像绝望的笔迹。
当夜启明在庑房辗转,忽闻窗纸轻响。开门只见地上搁着个粗布包袱,里头竟是白日被搜走的《民约论》,书页间多出许多朱批,字迹如刀刻斧凿:
"渡人者先自渡" "冰河之下尚有暖流" "西庑藻井第九格"
三更梆响时,他擎灯爬上西庑梁架。蛛网蒙面中触到个铁匣,开启时震落陈年香灰。匣中满是手稿,最上是本《渡荒纪略》:
"廿五年冬,护送七学生渡河。冰薄难行,凿冰为誓:若得生还,当以身为舟..." 落款"程砚舟",钤着北大图书馆的蓝印。
突然,后院传来闷响。启明扑到窗边,恰见黑影将麻袋抛入废井。月光照见那人翻墙而去的背影——灰布长衫下摆沾着朱红印泥,正是赵校长平日珍视的"守仁私印"颜色。
五更时分,启明伏在井沿聆听。井下竟传来敲击声,三短一长,循环不绝。他急忙抛下打水的吊桶,拉上来时只觉得沉得异常。
桶里浸着个血肉模糊的人形,手指仍保持着叩击的姿势。扒开湿发,赫然是老程青紫的脸!
"藻井...第九..."垂死者吐出带冰碴的血沫,"赵...是双面..."
晨钟震破晓雾时,启明在泮池边洗净血手。池冰映出他扭曲的脸,忽然有锦鲤撞破冰面,吞下浮着的血丝又倏然隐没。
他想起老程昨日在被押走前,往他手心塞的纸团。展开是句没头没尾的话: "摆渡人终成渡鬼"
第一堂课钟声响起,赵校长站在大成殿前微笑。朝阳给他镀上金边,袖口一点朱红若隐若现,像极了初春最先绽放的那朵桃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