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持续革新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与之相伴的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站在讲台上,我时常目睹这样的场景: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我身上,四十多张小嘴在恰当的时机异口同声地应答,四十多支笔在我指定的位置整齐划一地做着标记。这种表面上的“秩序井然”,曾让我沾沾自喜,沉浸其中。直至我接触到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才如梦初醒:原来,我们正以教育的名义,无情地扼杀着无数独特个体生命的蓬勃活力。
“三标课堂”所涵盖的“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这三个环节,乍一看,不过是简单的流程设计,实则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精准践行与深度落地,为沉闷呆板的传统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然习惯于用同一篇课文、同一个问题、同一种解读方式去面对全体学生,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简化为字词句的机械训练。如此一来,学生们给出的回答往往高度相似,缺乏个性与深度。这种思维的趋同化,暴露出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消磨儿童的个性与创造力这一严重问题。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已然成为许多教师的职业习惯,我们甚至对这种教育异化现象习以为常,不再感到异常。
孟先生“三标课堂”直击这一教育痛点。他提出的“从个体出发”,并非简单的教学策略调整,而是教育哲学的根本性转变。将“三标课堂”理念融入日常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完成从“教”到“导”的视角转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与发展。
在《三标课堂》的理念体系里,设置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开启高效学习之旅的钥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决心尝试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会和学生一起围坐讨论,共同探讨这节课我们想要掌握哪些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哪些内容,体会作者怎样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往,我总是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试图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习了《三标课堂》中达成目标的过程后,我认识到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通过“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教;全班不会,老师教”的互助方式来解决。例如,在今后学习古诗时,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在查阅资料、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以碰撞,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这种学习方式远比我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有效得多,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精神。
反馈目标环节,则像一面清晰明亮的“教学镜子”,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以往,我总习惯用“是否会背、是否会写”来简单评判学习效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过于片面。而“三标课堂”倡导的“多元反馈”,让我拓宽了评价思路,看到了更多评价的可能性。例如,在识字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听写,我们可以设定让学生用生字编故事、猜字谜等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单元总结时,可以组织“学习小展台”,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得意的学习成果,如一篇优秀的作文、一份精美的手抄报等。这种多元化的反馈方式,远比单纯的默写更有价值,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学习了《三标课堂》后,我深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节奏、兴趣点和思维方式。《三标课堂》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制造整齐划一的“产品”,而在于唤醒沉睡的个体意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这片沃土中找到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这条教育创新之路或许比传统教学更加艰辛,充满挑战,但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回归其本质——成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共鸣,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作者
青力点评
马晓彤老师的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学习《三标课堂》展开,反思深刻且独到。开篇以传统教学场景引入,对比凸显“三标课堂”注入的活力。接着阐述将其融入语文教学的具体做法,如目标制定、达成与反馈环节的创新。最后点明教育本质是唤醒个体,立意高远。语言平实却有力,让读者清晰看到传统教育弊端与新理念的曙光,极具启发意义!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