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尘世浪迹
谁陪谁
沉沦在孤独的路途
也有苦楚的泪在闪烁
不需谁来认同
去看大海如何澎湃潮涌
来世的初衷注定孤独
前行的脚步
还是能留下些许的印痕
虽然深浅不一
却把世界印在心中
评析:
孤独的印痕:评张海峰《无题》中的存在困境与诗性突围
张海峰的《无题》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现代人精神漂泊的图景。诗作开篇"尘世浪迹/谁陪谁"的设问,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关于存在本质的思考场域。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发问,恰是现代诗歌祛除华丽修辞后直面生存真相的典型表现。诗人将"浪迹"与"尘世"并置,既暗示了现代生活的流动性与无根性,又透露出某种宗教般的宿命感——我们生来就是这世上的过客与漂泊者。
"沉沦在孤独的路途"这一意象明显带有海德格尔哲学中"被抛"状态的影子。现代人注定孤独的生存境遇,在这里被表述为一种先验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沉沦"而非简单的"行走"或"生活",暗示这种孤独状态同时是一种下坠的过程,是精神层面的陷落。而"苦楚的泪在闪烁"的意象,则以具体的生理反应印证了这种精神困境的真实性与身体性。
诗歌第二节展现了主体的抵抗姿态。"不需谁来认同"的宣言,既是对第一节孤独困境的回应,也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自我确立。诗人将目光转向"大海如何澎湃潮涌",这一自然意象的引入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暗示了生命应有的原始力量与自由状态,又以其永恒的运动形态反衬人类处境的短暂与局限。"来世的初衷注定孤独"一句,将孤独从现世的体验提升至超越性的命运层面,赋予诗歌某种宗教般的悲怆感。
在诗歌的收束部分,"前行的脚步/还是能留下些许的印痕"构成了全诗最具张力的表达。这里,"印痕"的意象既脆弱又顽强——它可能转瞬即逝,深浅不一,但确凿地证明了存在者的经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却把世界印在心中"这一逆转:当外在的印痕可能消失时,内心却完整地保留了世界的映像。这种主客体的奇妙置换,展现了诗人对记忆与存在关系的深刻洞察——我们留下的痕迹或许模糊,但世界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构成了我们的本质。
从诗艺角度审视,这首《无题》语言质朴却富有哲理深度,意象选择精准而具有多义性。诗歌节奏自然流动,从孤独的认知到抵抗再到和解,形成了完整的情感弧线。若论不足之处,或许某些表达如"苦楚的泪"略显直白,缺乏新意;但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形式完成了对现代人精神处境的深刻描绘,其价值在于真实记录了存在困境中的思考轨迹与诗性突围的瞬间。
在当代诗歌普遍倾向于语言游戏或私密表达的语境下,张海峰的这首《无题》回归了诗歌最本质的诉求——对生存真相的探询与表达。它或许没有炫目的技巧,但那份直面孤独的勇气与留下印痕的执着,恰恰构成了其打动人心的力量。诗歌最终告诉我们:在这个"注定孤独"的旅程中,心灵的印记既是我们的伤口,也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九大百度名人会旗下十大创文平台,特聘为中华名家十支笔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