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翻开孟国泰先生所著的《三标课堂》与《大众教育学》,总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小学语文课堂的鲜活模样。前者以“目标、标准、标杆”为课堂精准刻度,为教学提供清晰指引;后者以“教育即生长”的深邃哲思,滋养着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这两本书的珍贵价值,恰在于为小学语文教学搭建起一座从理念到实践的坚实桥梁——既让我们清晰看到“课堂该如何落地”的实践路径,又时刻提醒我们不忘“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的育人本源。
一、理念的共振:“生长”与“标的”的双向奔赴
《大众教育学》以“教育即生长”为核心要义,着重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唤醒个体内在的发展可能性”,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置于教育首位。这种对“人”的深度关注,在《三标课堂》的“目标、标准、标杆”体系中得到了具象化、可操作的落地。二者不谋而合之处,在于都坚决摒弃“填鸭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理念的共振生动体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大众教育学》提醒教师关注“合作意识的萌芽”这一学生成长的关键点,《三标课堂》则将其巧妙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能分角色朗读对话,说出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的两件事”;将标准细化为“用友好的语气读‘小鸭子,我帮你捉虫吧’”;标杆则是师生合作的示范朗读。在这里,“生长”是教育的内核,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追求;“标的”是达成目标的路径,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清晰指引。
二、课堂的转化:从“理念”到“实践”的三层落地
(一)目标:让模糊的“教什么”变得清晰
《大众教育学》深刻批判“目标模糊的教学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强调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和导向性。《三标课堂》则进一步提出“目标要具体到学生‘能做到什么’”,将教学目标细化到学生的实际行为和能力提升上。在三年级“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目标中,过去常被宽泛解读为“感受作者的情感”,而结合两本书的理念,可将其细化为“能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如‘妈妈把雨衣递给了我’),并说出从中感受到的关爱”。这种目标的转化,如同为教师和学生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教师清楚知道教学的“终点在哪里”,学生明确“要往哪里走”。
(二)标准:让抽象的“学会了”变得可测
《大众教育学》强调“评价应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三标课堂》则将其量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标准,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可衡量性。例如在低年级识字课中,“学会‘花’字”可拆解为三个具体标准:“能说出‘花’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横平竖直”“能口头组词(如‘花朵、红花’)”。这种细化,让学生清楚明白“怎样才算学会”,也让教师的反馈更加精准——不再是笼统的“很好”,而是具体指出“你组的词语很生动,继续加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三)标杆:让遥远的“好”变得可及
《大众教育学》认为“榜样的力量在于可模仿性”,强调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标课堂》的“标杆”正体现了这一点,通过提供具体、可模仿的范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达到优秀水平。在作文教学中,与其笼统地说“要写得生动”,不如展示一篇同龄学生的范文,用红笔标出“‘小鱼在荷叶下眨眼睛’这句话把小鱼写活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生动的表达方式;在朗读指导时,教师的范读不是追求“完美示范”,而是“带着微笑读‘春天来了’,让大家听出开心”,这种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标杆,如同在“不会”与“会”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让学生相信自己“我也能做到”。
三、平衡的艺术:在“放”与“收”中守护语文的温度
两本书的实践启示,最终都指向“规则与自由的平衡”。《大众教育学》警示“过度控制会扼杀创造力”,强调教育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三标课堂》也强调“标准是底线而非天花板”,标准是为了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平衡尤为重要:
1. 识字课上,既需要“标杆”示范正确笔顺,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规范,也应包容学生“‘月’字像小船”的童趣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阅读课上,既需要“标准”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应鼓励“我觉得主人公还可以这样做”的多元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思维。
3. 作文课上,既需要“目标”明确“写出一件难忘的事”,让学生有清晰的写作方向,也应允许“用图画辅助表达”的童真方式,尊重学生的表达习惯和个性特点。
这种平衡,让语文课堂既有“标的”的严谨,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又不失“生长”的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教《雪孩子》时,学生既按“标准”找到了“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关键情节,又自发地为“雪孩子融化”而流泪——这便是理念落地的最佳状态:知识在规则中扎实习得,情感在自由中自然流淌。
《大众教育学》告诉我们教书的根本是育人,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标课堂》教我们怎么把课上好,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小学语文,就得让“为什么教”领着“怎么教”走,让“怎么教”里藏着“为什么教”的心思。这样一来,课堂既能让孩子学扎实,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能让他们学得开心、有成长,在语文的学习中收获快乐和自信,实现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出彩!
作者:崔娜(德州长河小学)
青力点评
崔娜老师的这篇读后感见解独到且深刻。作者紧扣两本书核心,从理念共振、课堂转化、平衡艺术三方面阐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将抽象理论融入具体教学场景,如识字、阅读、作文课例,生动展现理念落地。结尾点明两本书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强调育人本质,逻辑清晰,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方向。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