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薪火渡
五指山的雨季,墨绿色的苔藓顺着铁皮屋檐往下爬,像要吞没荒渡书社斑驳的招牌。周启明握着钢锉在蜡纸上刻写扫盲课本,油墨味混着腐木的气息在肺叶里打转。窗外有黎族猎户经过,腰间砍刀碰着药葫芦叮当响——竟是当年港九交通员用的暗号节奏。
"周社长,总部文件。"新来的知青小郑递过牛皮信封,食指有陈年墨渍。启明拆封时嗅到淡淡氰化物味道,扉页立即显出蓝字:"警惕破四旧波及书社"。
当夜暴雨冲垮后山泥坡。晨起巡看时,启明在塌方处发现半截石碑,刻着"守仁藏书处·一九五三"。学生们挖出铁箱,内里《荒渡》合订本裹在油布中,书页间别着枚铜钥匙——齿痕与犹太女孩那枚完全吻合。
小郑突然抢夺钥匙:"上级要求销毁封资修毒草!" "哪个上级?"启明按住书箱,"赵守仁说过,荒渡者只对历史负责。"
拉扯间钥匙坠地,裂成两半。内藏微缩胶卷滚入水洼,显影出赵守仁站在北京大学匾额下的照片!背面手写:"六二年返京整理藏书,待兄共续荒渡。"
红卫兵冲进书社那日,小郑突然反锁大门高唱《渡荒曲》。趁乱将启明推入地窖:"赵校长让我护您到今日!"透过门缝,启明看见小郑的白衬衫被撕破,后背露出船形刺青——与当年梧州船娘一模一样。
批斗会的喧嚣声中,启明在地窖砖墙发现刻痕:"向北掘进七步"。他徒手挖通地道,尽头竟是儋州盐场的废弃库房!成堆盐包后转出戴草帽的老盐工——镜片后的目光如赵守仁再世。
"来不及叙旧了。"老盐工塞来船票,"麻世雄混进革委会,正在查荒渡网络。"他撩起裤管,假肢刻满新坐标:"这些据点要立即转移。"
渡轮离港时,启明望见海岸线升起浓烟。老盐工站在码头变成小黑点,突然高举右手——三根手指缺了两根,比出当年北大图书馆的暗号。
一九七七年深秋,北京大学图书馆尘埃飞扬。周启明作为特聘顾问整理善本,在《康熙字典》函套内发现《荒渡》续篇:
"守仁泣血谨记:文章浩劫终有尽,薪火相传岂无期?已匿荒渡火种于卡号13-B-7。"
密集架深处,13-B-7卡位藏着微缩胶片。投影仪亮起时,显出一九六六年至今的荒渡记录:云南知青点传阅的《荒渡》手抄本、东北建设兵团自编的续篇、甚至北大荒油印的《新渡荒曲》!
突然停电。黑暗中有人塞来纸条:"麻世雄混入考评组,速离。"启明摸黑冲出后门,撞见个扫落叶的老校工——扫帚杆刻着:"未名湖石舫,丑时。"
石舫底舱里,整箱《荒渡》校样泛着潮气。守船人转身点亮油灯,满脸烧伤痕竟是慕安! "我没死。"他掀开假发,露出电击疤痕,"在印刷所被救走,藏了十一年。"
晨雾弥漫时,湖心飘来小船。戴呢帽的老者摇橹近岸,摘帽露出全白鬓发——正是赵守仁! "该写新章了。"他微笑递过钢笔,笔杆刻着二十八道新刻度,"如今有更多渡口:深圳、浦东、雄安..."
一九八零年除夕,荒渡书社在北京胡同复社。赵守仁在首发式上咳血倒下,临终紧握启明的手:"记住...荒渡者...永远在...路上..."
灵堂白烛摇曳时,启明整理遗物发现《荒渡》终极计划: "二零三五:数字化荒渡工程
二零五零:星际传播计划
署名处画着无穷符号,墨迹未干。
窗外突然升起孔明灯,每盏都写着"荒渡"二字。灯海中有少年举火把而来,腕间智能表显示着二维码——扫描竟是《荒渡》VR体验版!
启明忽然大笑。他打开电脑敲下新篇首行: "从冰河到星海,荒渡永无止息。后来者啊,请接过这支永不熄灭的火把——"
晨光破晓时,邮件提示音响起。海外出版社来信:"《荒渡》英译本获普利策奖,请提供作者近照。"附件照片竟是麻世雄的获奖感言,背景书架藏着《荒渡》台版!
启明缓缓取出那半枚铜钥匙。磨损的齿痕在阳光下如同时光密码,仿佛轻轻一拧,就能打开通往所有时代的大门。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