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迹之怀古文人7
文/ 徐 品
行走江南,寻觅着古代文人的遗迹,尽管遗迹是真真假假、偷梁换柱,但是起码还有着真实的影子,这就够了。至于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之类不提也罢,也许因为咱是老百姓,够不着那么高,看不了那么远,况且我要是穿越到他们那个年代,也活不了那么久,还是让羡慕者们羡慕去吧,我没兴趣,哈哈……
心中的“草堂”
儿时读李白、杜甫的t诗,总是觉得李白的浪漫,“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好狂好美;读杜甫的诗则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极哀极怨。时过境迁,一转眼便白发上头,此刻再读杜甫不由心有戚戚,“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次到成都,第一心愿就是拜谒杜甫草堂,好在草堂不远,就在青羊区的青华路,坐公共汽车就能到达。
现在,这里是景区,面积很大,据说有300多亩,不过我想真正的杜甫草堂应该只是一间房子而已,而且是茅草屋,而且是很简陋的茅草屋,否则就不会“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了。
杜甫的草堂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的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修建了茅屋居住。他在此地居住了将近四年,由于后来最好的朋友、也是剑南节度使的严武病逝,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只得携家带口告别了成都,草堂倾毁不存。后来,五代前蜀的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又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再后来屡兴屡废,直到1997年2月,政府拨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才重建了如今的“杜甫茅屋”。
现在,这里早已经“鸟枪换炮”了,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我想杜甫要有幸得知有这样的“茅草屋”,他一定会“漫卷诗书喜欲狂,初闻涕泪满衣裳”,绝对不会再奔波什么荆、湘之地了。
其实,杜甫的一生是很悲催的。他在《江汉》中自称“乾坤一腐儒”,这句话就是他对自己的真实写照,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痛苦。因为他所身处的时代并不需要像他这样天真纯粹、悲悯天下的读书人,而需要的是八面玲珑、两面三刀的政客。
他的祖父杜审言,唐中宗时官拜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是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的诗人。父亲官至兖州司马,母亲崔氏,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所以他的成长背景并不差,可惜他却幼年丧母,只好寄养在东都洛阳的二姑家里,好在二姑对他视为己出,悉心照料,使他有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而后“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当时的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由此可见他自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不是虚言。
然而,人不能和命争,命运注定他就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诗圣”而不能成为一个政客,而“诗圣”的生活必将是困苦的,这没有意外。因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诗圣”就是君子,而皇帝不是,即使他写了一万首也不是。
他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可是却屡试不第、困顿长安、战乱流离、入朝被贬、四度行役、客居蜀中、儿子饿死、漂泊南下、解缆南行,最终舟中长逝,年仅59岁……
走过草堂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花径、梅园、大雅堂、浣花祠……等等,最后驻足在“茅屋”,其实这已经不是杜甫居住的茅屋,而是今人的想象。但是面对这样的“茅屋”,人们还是愿意幻想着体弱多病的杜甫蜷缩在破竹床上,发出的那句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是羸弱的,杜甫也是强壮的,他的伟大正在于即便这个世界已经不再需要腐儒,他依然坚守着那颗经天纬地的“腐儒心”。
“茅屋”前游人熙熙攘攘,“茅屋”结实厚重,灯光闪烁,早已经没有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境。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茅屋吗?怀念的只是杜甫吗?
徐品,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理事兼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玄菟旬刊》主编。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阳光》等刊物并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教育部编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著有诗歌散文集《精卫鸟》、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民国社交圈》、长篇历史小说《一号伪装者》、长篇小说《太阳里的冬天》,2013年获首届抚顺作家奖。
李纳,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声音布道,传递美好。范读导师、心理咨询师、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得主、普通话一级甲等、主任播音员、诵读艺术的资深传播者、播音主持专业职业生涯三十六年。
个人微信公众号:纳一天的云水禅心
首发原创作品投稿:356452725@qq.com、
微信 :fsd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