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南君
昨日,接好友电话,惊悉老友周保尔突发因病驾鹤仙去,悲痛万分!久难平复!

杭州桐庐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地方文史学者周保尔于2025年8月23日因病在桐庐辞世。
借好友文章发之,以表缅怀。
环溪之:大器晚成学篆刻
文/董利荣
环溪之,是桐庐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周保尔的笔名之一。之所以取此笔名,是因为保尔兄是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人。环溪是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后裔族居地,“环溪之”应该是“环溪之子”的略称,彰显保尔兄浓浓的乡愁乡情。另有一个寓意,是环溪之与王羲之谐音,这倒并非是他的自诩,而是表达他对书圣的敬仰之心。因为自幼聪慧好学的周保尔在师范学校读书时,虽然学的是外语,却偏偏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自学书法,迷恋王羲之,因而他的字具“二王”气质。
正因为周保尔书法造诣颇深,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领衔桐庐书法振兴,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书法才俊,为浙江书坛“桐庐现象”的涌现和桐庐创建“中国书法之乡”开辟了一些基础性工作。2024年桐庐县书法家协会换届时,他再次被聘为顾问,当之无愧。
周保尔的书法作品一直是我喜欢并推崇的,因为他的字既有“二王”的韵味,又有苏东坡的意蕴,颇具文人气息。或许正因如此,他的篆刻甫一上手,就出手不凡。而且环溪之就是他为涉足篆刻特意取的笔名,注定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
环溪之学习篆刻不过是四五年前的事,其时他已退休数年,他自嘲是“老来学石匠”。难能可贵的是,他虚心拜年轻于自己的施悦儿为师。他们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由于他具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很快入门并得心应手。如今他已完全掌握了阴刻阳刻、借边、做残、边款、图案等篆刻技艺。他还特意印制了“环溪之篆刻”印签纸,刻制作品鈐印留存,或赠送友人。我曾先后获赠他的两枚印章,一方“风骨潇洒”,阳刻线条细如丝线,却筋骨挺劲,真乃既有风骨,又显潇洒,令人喜爱。另一方更让我惊叹,因为印石只有一公分见方,却刻着“老董藏酒”四字朱文,且借用字的笔划借边成框,布局匀称,开合有度,不得不佩服他的艺术功底。但更可佩服的是他的眼功手力。毕竟已是花甲早过的年纪,视力大不如前,但他总在挑战自已。的确,在一公分见方的印石上篆刻四个汉字,对于退休之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却知难而进,乐此不疲。他告诉我,有的时候不完全靠眼睛,而是凭手上的感觉。我想这手头功夫,应该也得益于他擅长打兵乓球的细腻手感。
身为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桐庐县政协文史馆馆员的周保尔,还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他把自己学习篆刻的心得精心创作了一篇《篆刻经》。全篇132句四言诗朗朗上口,所涉内容包括篆刻渊源、篆刻历史、篆刻流派、代表人物、历史典故、篆刻用石、章法刀法、破障做残等知识,堪称一绝,为篆刻艺术留下了文史积淀。《篆刻经》最后一段写道:“游刃恢恢,情之畅酣。我师造化,天真烂漫。印中求印,出入秦汉。印外求印,疆域自宽。内外兼修,具体抽象。以书入印,金石修养。以心入印,地久天长。以情入印,四海八荒。”
在此,笔者不惮于班门弄斧,择几方环溪之篆刻代表作品,与君共赏——“学习强国”朱文、白文(5×5cm):


这两方作品是环溪之早期篆刻的代表作。这四个字并不易刻,他却勇于挑战,精心设计,用心创作。阳刻的朱文线条流畅,文字优美,惹人喜爱;阴刻的白文则刀法刚劲有力,文字冲击力强,叫人过目难忘。
“唐诗西路”(2×2cm):
这也是周保尔刚学篆刻之初的用心之作。周保尔曾长期担任桐庐县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在他的努力之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于2015年6月授予桐庐“唐诗西路”称号,这也为桐庐县日后创建“中国诗歌之乡”和“中华诗词之县”奠定了基础。这方篆刻作品可谓倾注了作者的感情。作品布局稳重,刀法拙朴,白文四字彷佛能够带你走向诗和远方。
“江南时节”(2×2cm):
江南时节是桐庐县富春江以南地区最大的民间习俗,从农历8月初一开始到冬月结束,江南镇和凤川街道40多个村,一村接一村,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江南时节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生长于江南镇环溪村的周保尔对时节文化深有研究,是这一项目县级非遗传承人。他以此为主题创作一幅篆刻作品,顺理成章。这枚印章采用朱文阳刻,线条细腻流畅,生动自然。画面留白较多,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空间。

“一桌好菜”(3×3cm):
周保尔退休后一直在为桐庐县餐饮行业协会义务帮忙,受聘担任《桐庐味道》主编和“一桌好菜研究院”院长,致力于挖掘、弘扬与推广桐庐的美食文化,讲好桐庐美食故事。“一桌好菜”正是他在研习篆刻深有感悟后创作的作品。实话实说,此四字更难刻,尤其“一”字,笔划单一,处理不好容易画面不匀。他大胆创意,将一字笔划拉长,变形夸张;而桌字,中间部分变方为圆,象形圆台面,中间一横又与“一”字呼应,营造桌上摆满好菜的意象。印章整体线条圆转连绵,疏密有度,犹如一桌好菜摆台,盘碗杂进,错落有致,尽显名贵之气。这枚篆刻作品别出心裁,设计精巧,制作精致,画面精美。环溪之周保尔退休后学篆刻就有如此精品,堪称大器晚成。

“镜界”(6.5×2.5cm):
去年春夏之际,南京“镜界摄影俱乐部”骨干成员一行前来桐庐采风,并在富春江镇桐画居摄影主题民宿挂牌设立“行摄春江”创作基地。周保尔帮助定居南京的桐庐乡贤姚定范先生张罗主持揭牌仪式事宜。那天我也受邀参加,老友相见,分外热情,相谈甚欢之后,环溪之拿出一个精美印盒赠送老乡,正是这方“镜界”箓刻作品。同样擅长书法的姚先生啧啧称赞,爱不释手。精心准备礼物已是保尔兄的用心之处,而更用心的是这件礼物的别具一格,独具匠心。此作品与“一桌好菜”异曲同工又更上层楼,它以象形图案将“镜界”二字设计成一架旧式摄影机,“镜”中金字旁暗合古都南京(金陵),“竟”字中间的“日”设计为相机的镜头快门,动感十足。“界”字的下部构成三角架,整件作品线条灵动稳重,动静结合,对比鲜明。“镜界”这幅作品体现了环溪之的创作境界。如此佳作,获得摄影家喜欢,就不足为奇了。
“刀石不负时代”是环溪之的篆刻创作理念。亚运会马术比赛在桐庐举行,他为此创作了“盛装舞步”“任意东西”等作品。以之祝贺。桐庐举办富春江诗歌节,他为诗歌节刻制主题印章“桐江秋信”。
环溪之的篆刻艺术能达到如此境界,可喜可贺。他说:“退休之后,唯篆刻一道,喜且欢兮。”当然,艺无止境,衷心祝愿他一刻不停,悦刻越好,更入佳境。
文脉长存
———悼老友周保尔千古
保史存真,笔底烟霞凝翰墨。
尔心昭质,桐江风雨泣文章。
乐石社南沙 敬挽

周保尔简介 笔名呆人、环溪之。北宋大儒、理学鼻祖周敦颐32世孙,地方文史学者。杭州桐庐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桐庐县政协文史馆馆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海上兰亭书法院院士、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桐庐县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杭州图书基金会理事、桐庐县爱莲书社创始人兼社长、桐庐一桌好菜研究院院长,桐庐“江南时节"非遗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