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三斤柴油沉浮录
马老四的三轮车突突突开进杨家庄时,车斗里拉着整整三桶柴油。油桶咣当碰撞的声响惊动了整个村子,连趴在墙头打盹的野猫都竖起了耳朵。
“杨正义!”马老四跳下车直奔院门,“92年欠你的三斤油,连本带利还你三十斤!”
老杨正在院里搓玉米,金黄的玉米粒从指缝间漏下去,像极了那些算不清的旧账。他扶了扶眼镜,看见马老四身后还跟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县档案馆的小李。
“四哥,你这是...” “别装糊涂!”马老四一把揪住他衣领,“你逼得刘家孤儿寡母拿军扣抵债,我马老四丢不起这人!”
看热闹的村民围成圈,王屠户手里的杀猪刀忘了放下。谁都知道92年那三斤柴油是桩悬案——那年马老四的拖拉机坏在半路,是老杨拎着油壶去救的急。
小书记急匆匆挤进人堆:“马叔,有话好说...” “说个屁!”马老四踹了脚油桶,“我今天就让全县人评评理!92年6月18日是不是你杨正义亲口说‘这油白送’?”
老杨的嘴唇哆嗦起来。他想起那个烈日灼人的午后,马老四的拖拉机瘫在河滩上,像个渴死的铁牲口。是他从自家农机里抽了油送过去,当时确实说了句“不值当算”。
可晚上回家秀珍就不乐意了:“三斤油够点半年灯!你充什么大方?”于是第二天他又去找马老四,拐弯抹角提了油钱的事...
“账本!”马老四突然吼起来,“你不是最爱记账吗?翻出来看看有没有这笔!”
老杨下意识摸向空荡荡的衣兜。那个红皮小本早已化成纸灰,此刻却烫得烙人。他忽然想起本子里确实没记这笔账——不是忘了,是故意空着一行,像是给良心留个透气孔。
“查清楚了!”档案馆小李举起泛黄的记录册,“92年6月20日,杨正义同志向公社补缴了三斤柴油款,票据编号00773!”
人群嗡地炸开锅。老杨猛地抬头,看见马老四的脸一点点褪去血色。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突然翻滚起来——92年夏天多雨,河滩上的车辙印被冲得干干净净,就像某些刻意被遗忘的往事。
“你...”马老四的声音发干,“你既然缴了款,为啥后来见天催债?” 老张蹲下身抓起把黄土,任沙粒从指间流走:“我欠卫国的...总得找个由头帮衬他媳妇孩子。”
风突然静了。院墙外传来铁蛋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哼的是《铡美案》里包龙图那句“千古悠悠多少事,说清难”。
王屠户突然把杀猪刀剁进案板:“都别吵了!那三斤油...其实是我抽走的。”他抹了把脸,“92年端午我家猪崽发瘟,得用柴油消毒棚圈...”
三十年的迷雾散开一角,露出生活最粗糙的纹理。原来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三斤柴油,有的用来救人,有的用来救牲口,有的只是想在漫漫长夜里点亮一盏灯。
小书记忽然笑出声:“巧了!档案显示00773号票据的缴款人其实是刘卫国——他替马叔还了油钱,又怕伤你面子才假托公社名义...”
夕阳西下,三桶柴油静静立在院里,映出满天霞光。老杨慢慢走向油桶,伸手摸了摸冰凉的铁皮。指尖触到的仿佛是1992年的阳光,是河滩上滚烫的鹅卵石,是那个穿军装的男人悄悄递票据时温暖的手心。
暮色中不知谁家飘来炒蒜香的味儿,混着柴油刺鼻的气息,竟调和成一种奇异的芬芳。原来人世间所有的亏欠与补偿,早就像这味道一样,深深渗进了岁月的肌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