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算盘珠响三十年
老杨的算盘是在立秋那天散架的。桐木珠子噼里啪啦滚了一地,在砖缝里钻得不见踪影,只剩一根裂开的檀木档子横在炕席上,像道再也合不拢的伤口。
秀珍端着簸箕进来时,正看见老杨蹲在地上摸珠子。佝偻的脊背绷得像张弓,手指在砖缝间抠得发了白。 “别找了!”秀珍把簸箕掼在炕上,“珠子早让耗子叼去垫窝了,跟你一个德行,净往暗处钻!”
老杨不答话,只管摸他的珠子。指尖突然触到个圆滚滚的东西,掏出来却是颗军装纽扣——刘寡妇还债的那颗,不知怎的滚到了柜子底下。扣面上的"七九·六"字样被磨得发亮,照见窗外飘落的第一片梧桐叶。
小书记就是这时候闯进来的,怀里抱着个紫檀木匣子:“大叔,档案馆清库房,发现您父亲留下的物件!” 木匣打开,里头躺着本牛皮账册。纸页脆得不敢碰,墨迹却还鲜亮得像刚写上去。首页写着“戊戌年冬至”,底下是工工整整的收支明细:
“腊月廿三,赊刘家油饼三张,计九分钱 腊月廿四,代马家写春联,润笔费免 腊月廿五,借公社柴油机予后屯,租金未收...”
老杨的手抖得厉害。他想起1958年那个冬天,父亲就是捧着这本账册教他珠算:“算盘要打七分满,留三分给人情世故。”
可他现在才看懂,父亲记的不是账,是杨家庄三十年的人间烟火。哪有什么收支平衡,满本子写的都是“赊”与“免”、“借”与“赠”。最后一页赫然写着:
“丙寅年秋,卫国那孩子参军,塞给他十块钱。莫让正义知道,年轻人脸皮薄。”
窗外忽然响起拖拉机的轰鸣声。马老四开着新车突突进院,车斗里堆着三袋白面:“老杨!92年那三斤油,按现在油价该值这些!” 王屠户提着猪后腿跟进來:“加上88年消毒圈舍的油,连本带利!”
刘寡妇躲在人后,悄悄往窗台上放了个铁糖盒。里头整齐摆着四颗军扣——连消失多年那颗也回来了,扣眼里还穿着褪色的红线。
老杨突然抓起散架的算盘档子,走到院里的石磨前。人们屏住呼吸,等着看他要把这代表三十年执念的东西砸个粉碎。
他却慢慢蹲下身,用算盘档子在泥地上画了起来。横平竖直的格子渐渐成形,竟是个巨大的算盘图。抓起纽扣当算珠,蒜瓣当定位标,玉米粒当进位符。
“来吧。”老杨推推眼镜,“咱们把三十年的账重算一遍。” 第一颗纽扣推进格:1975年冬,刘卫国替他守闸口崩飞的军扣。 第二颗蒜瓣归位:1979年冬,那人从火场抢出他的婚书。 第三粒玉米跳档:1988年秋,泵房里悄悄补上的三斤柴油。
算盘越打越快,地上铺满星辰般的信物。马老四添上张泛黄的油票,王屠户压上半截杀猪刀,小书记甚至贡献出珍藏的兵工厂徽章。
当最后一颗蒜瓣归位时,众人都愣住了——所有欠账竟然相互抵销,最终停留在“零”的刻度上。三十年的斤斤计较,原来早就在无声的岁月里完成了清算。
秋风卷起满地信物,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老杨忽然想起父亲打算盘时总哼的小调:“千算万算算不过天,欠债还债不如欠情还情...”
暮色四合时,人们看见老杨把散架算盘填进了灶膛。火苗舔上檀木的瞬间,爆出松香般的清气,像是把三十年的执念都烧成了灰。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