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名山重洛阳
作者、诵读:乔仁卯
青藏高原上的牛角号声里,涓涓细流凝碧积翠,在黄河源头的无数个巍峨山峰中聚集了饱满的雪水,一路向东南、再向东北汹涌而来;在冲天的唢呐声里,和着低沉而优雅的弦乐,经历了六盘山、贺兰山、兴隆山、祁连山、太白山、阴山、华山、吕梁山后,就到了崤山、太行山、嵩山与北邙山挟持的河洛地区了。
河洛地区,因了黄河与洛水的缘故,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因为这里的名山大川而闻名于世。
雄峙河洛地区的名山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它们比昆仑山和青藏高原更加高大雄伟,而是因为,她同时拥有了河洛两河流域充沛的水文地貌和富饶厚重并充满人文气息的名山大川,并因此成就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圣地。
经历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千山万壑的洗礼,奔腾咆哮的黄河,在河洛地区逐渐平缓了下来,这里的崇山峻岭,再一次以涓涓溪流与清澈的河水注入她疲惫而浑浊的躯体,给她注入了勃勃生机。尤其是这里的各大名山蕴藉的文明元素和文化积淀,更是增强了黄河母亲的威仪与魅力。
不说华山,也不说泰山。仅就河洛地区的黄河南岸,就是林莽密布、飞瀑清泉的名山耸峙:熊耳山、崤山、亚武山、女几山(花果山)、青要山、荆紫山、烂柯山、平峰山、青龙山、凤凰山、伏牛山、老君山、白云山、西泰山、云梦山、嵩山、九皋山、周山、万安山、龙门山、首阳山、北邙山……山山相连,峰峰连绵。
上古时期,人们逐水草而居。河洛地区河流纵横,与黄河形成扇面水网,滋润并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说到名山,首先要说到北邙山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
《东周列国志》开篇有诗云: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其中的三皇和五帝中的伏羲、女娲、神农氏(炎帝)以及帝喾和黄帝以及后来的夏、商、周朝王都建在洛阳,均与河洛地区的名山有极大关系。
史书记载,伏羲从甘肃天水顺河而下,在三百里邙山之上观天察地,探究水情,从孟津雷河、古巩洛水等河流入黄处,根据清水冲入浊水的形态,在邙山之上演绎出一画开天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季),四象生八卦,发现了大自然的规律,创造了早期的中国哲学,可谓中华文明的肇始。中华文明的曙光,就此在东方大地上冉冉升起,光照世界。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生活在孟津黄河岸边的,以鲜花和蜜蜂为图腾的“有蟜氏娶于少典氏”,生炎黄二帝。至今,在邙山的平峰山顶,依旧有炎帝窝等遗迹尚存。有些专家分析,有蟜氏很有可能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娘娘,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女神或者黄河母亲的形象。
《山海经》记载:“青要山,黄帝密都也。”位于新安县黄河岸边的青要山,岚峰氤氲,溪流淙淙,自古为君子雅士隐居之所在。黄帝在这里密集军政大臣,共谋一统河山,恰如后来的庐山和北戴河,也未可知。距离这里不远,就是传说中黄帝铸鼎的荆紫山。站在荆紫山峰顶,极目远眺,黄河如一条金色的彩带自西而来,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
调邙山脚下,便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说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地方。
大禹治水之后,被奉为华夏部落的首领。在他的运筹下,一改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度,辅佐他的儿子启在黄河南岸的嵩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并随即迁都古洛邙山南麓,夏朝在历史上延续了近600年;此后,白云山下的奴隶厨师伊尹辅佐商汤灭夏立商,并在邙山脚下建都立业。商朝从汤到殷纣王,延续了500年之久。其中200余年,以此为都城;周武王在邙山会盟召集八百诸侯,共渡黄河,一举灭商。灭商之后,认为洛邑据天下之中,上依天数,河山控戴,可作为大周王朝的都城。于是,周公姬旦秉承武王遗志,与召公共同设计并创建了邙山南麓、洛水之阳的大周王城。都城建成,周成王自宗周城而来,在成周王城举行了盛大的定鼎大典和分封诸侯事宜。从此,九鼎在这里稳稳当当驻扎了800年之久。
邙山在地理学的意义上不高,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却是文明肇始的制高点。一座山,曾经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和走向,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至于说汝阳县西泰山的炎黄峰,嵩县天池山的毛泽东天然卧像,那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不说也罢;至于说遍布豫西山区的王莽撵刘秀的传说,不说也罢。但是,刘秀在宜阳汉山最后收服赤眉军,再次统一华夏各民族,建立起富强的东汉王朝,并再次开通丝绸之路,确确实实是在黄河南岸的女几山下完成的,当无异议。
伊水是洛河的最大支流,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据史书记载,曾经在东周王城做过守藏史(国家图书馆负责人),被人们称为老子的鹿邑人李耳,在接见或者会晤孔丘之后,他经历了王子朝叛乱,厌恶了人世间的恶斗,骑一头青牛,沿黄河南岸西行,在函谷关给关令尹喜留下一卷五千言的《道德经》,出关进入崤函古道,不知所终。然而,不久,在周王城之南的伏牛山中,就出现了一位讲礼论道的高人。许多年之后,人们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把这座山命名为老君山。老君山,无疑是黄河流域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座名山。“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古以来,老君山上香火不绝,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神圣山峰。
有意思的是,黄河流域的名山,还埋葬着自周代以来的名门望族特别是历代的帝、后。黄河岸边的首阳山上,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荒郊野外。虽说愚钝,但气节为历代文人所崇敬;秦岭余脉周山有周王陵;黄河北岸、太行山下,有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祠;龙门东山安葬着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邙山之东,“诗圣”杜甫生于斯安卧于斯;在洛阳驾崩的汉光武帝刘秀被葬在黄河岸边,邙山北麓;在洛阳驾崩的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及其后人葬在伊水南岸、万安山下;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等葬在万安山南麓;伊尹、邵庸、二程葬在伊水西岸、九皋山下;至于没有卧牛之地的北邙山,大陵大塚更是鳞次栉比:东周、西汉、东汉、西晋、北魏、隋、唐、宋的达官贵人乃至一代名将定远侯班超、著名文学家贾谊、一代词宗李煜、蜀汉亡国之君刘禅、一代名相狄仁杰等等均葬于此。真乃“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好一片风水宝地!
南宋之前,中国的首都,基本上是在洛阳、长安、开封这些沿黄城市,尤以洛阳,长安为重。长安,三面有秦岭诸名山拱卫,但是西部却常常受戎狄侵扰;汴梁开封黄河悬顶,四周一马平川,大宋王朝百余年便南下金陵,匆匆谢幕;唯有洛阳,山峰环绕,名山矗立;山山关隘,易守难攻。虽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常常为帝王定都之地。因为长期作为国之都城或重镇,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生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半部在洛阳。黄河与河洛名山,烘托起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河与名山共舞,名山与名城同在。
作者诵者简介:
乔仁卯,1951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过工人、干部、记者、编辑、客座教授、文史研究员。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和文史作品,199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在《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奔流》《莽原》《当代诗坛》《音乐创作》等海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首);出版诗集《风流海》《飘逝的红绸布》,文学评论集《审美:关注与移情》等。作品入选《河南新文学大系》《河南文苑英华》等。被录入《当代中国青年作家词典》《中国当代编辑记者名录》;原为洛阳文学院导师、现任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演讲与口才学会艺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