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我就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方法。小时候的我很胆小,老师却很严厉,不容质疑,更不许随便发表言论。那时我就在憧憬:要是能把课堂交给我们该多好呀!我们可以把长方形的公式变成(▢+▷)×▱,也能像鲁迅一样,写出属于自己的“三味书屋”,还能……
憧憬终成现实。孟国泰老师的《三标课堂》,不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不再把学生当作只会听话、做题的机器,而是真正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老师也不再是复读机,而是引导者;学校更不再是牢笼,而是希望的出发点。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先是经历“让每个人出彩”的长河教育理念洗礼,又有孟国泰老师《三标课堂》的理念冲刷,让我的心灵重焕新光,更懂得如何解放自己、成就学生。自踏上三尺讲台,我从没把课堂看成只属于自己的领地,它更像一座开放而流动的“小宇宙”,每一颗星辰都有权发光。于是,我擦净黑板留出空白,让学生来写;我降低讲台高度,与学生并肩而坐;我把问题抛回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第一次尝试时,孩子们怯生生地面面相觑,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于是我给他们讲那个“长方形公式”的故事:(▢+▷)×▱。话音未落,一个孩子把两支铅笔摆成十字,惊呼“老师,这是新的面积!”那一刻,我知道,星火已经点燃。
我认真对待他们的每一次“突发奇想”,哪怕听起来荒诞不经。那堂课上,他们把两支铅笔摆成十字,惊呼“这是新的面积”。我没有急着纠正,只递过去一把尺子:“量量看。”于是,四五个小脑袋挤在一起,量边长、记数据……十分钟后,他们得出答案:十字铅笔围出的图形,恰好是四个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面积果然是(▢+▷)×▱。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老师,公式没骗人,只是我们给▢和▷起了新名字!”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是孩子们完成了我的愿望——他们不再是听众,而是创造者。
后来,他们在黑板的空白处写得越来越多:
有人给《三味书屋》续写,让鲁迅和闰土一起钻进百草园的蚂蚁洞,去探险“微观世界”;
有人拆解数学公式,只为续写长方形公式的故事;
期末附加题“请用自己的方法解答”,我收到30份答案,有折纸、有漫画、有图形……
如今,站在教坛回望,我仍觉得自己幸运:幸运于长河教育为我种下“让每个人出彩”的种子,幸运于孟老师用“三标课堂”为我递来火把。更庆幸的是,我把火把传给了孩子们。
而我,依旧在每个清晨第一个到教室,在黑板上写下当天的“未知方程”,然后躲到窗边,看孩子们推门而入——像一群年轻的船长,带着光,带着风,带着属于自己的罗盘,驶向更辽阔的海域。那一刻我知道:课堂终于不再只属于我,也不只属于他们,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星河。
作者:王娜(德州市东七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王娜老师的文章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将《三标课堂》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情感真挚动人。从儿时对自由课堂的憧憬,到践行“三大解放”的具体尝试,用“长方形公式变形”“续写《三味书屋》”等鲜活案例,展现学生从“听众”到“创造者”的转变。文字灵动细腻,“小宇宙”“星河”等比喻凸显教育温度,结尾“共同创造”的感悟升华主题,既见理念落地的实践力,又含教育者的赤诚情怀,感染力强。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