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03

吃食堂的日子
王方诗
小时候特羡慕那些吃公家饭的人,每到开饭的时节,一手拿个饭盒,一手拿个小勺,随意地敲打着,很神气地走进食堂,不用烟熏火燎,就能吃上香喷喷的饭菜,简直让人眼馋得要命。
准确的说,我开始这种生活应该是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沂源县土门那所军工企业的职工子弟学校算起。我所在的那个厂番号是国营976厂,对外叫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是个大厂,有两三千职工,加上家属得有五、六千人,连车间带宿舍占满了整个一条山沟。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厂区的边上,吃饭要到很远的厂部食堂,也叫一食堂。食堂有个很大的饭厅,但里面没有桌子和凳子,空落落的,经常用来开大会做礼堂,因此,我们打了饭就要有一个吃饭的地方。天暖和了还好说,随便找个地儿三口两口打发了肚子,到开水房接上半饭盒开水,一边溜达着往回走,一边喝水,顺便也就把饭盒刷了。但冬天就不行,山沟里的冬天特别的冷,西北风一刮,顺着山沟乱窜,呜呜直叫,听着心里就冒寒气,食堂内外没个避风地儿,况且还要存放吃饭的家伙,于是我们就找食堂附近熟人的宿舍,放着饭盒,打了饭挤在一起吃,倒也热闹。
我们常去的是一个学生的住处,他和爷爷住在一起,祖孙二人只是从食堂里打饭,很少打菜,通常是从农村老家带点黄豆绿豆自己生成豆芽炒着吃。说的炒,实际上只是放点猪油炝炝锅,放上半锅水煮,往往是稠点的舀给爷爷做酒肴,下剩的菜汤孙子就着下饭。那学生的爷爷是个很有趣的老头,当时也就是五十来年纪的样子,属于建厂元老级的人物,说话很是风趣幽默,喜欢喝点小酒子,一天两顿,风雨无阻,按他的话说,是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老头酒瘾大,酒量更大,且喝酒很有数,每顿喝半斤白干,吃半斤馒头,身体壮得像头牛。开始,因为我们是他孙子的老师,他很热情地劝我们喝酒,我们都还是些年轻小伙子,尚不会喝酒,便婉言谢绝,常了,他也就不再劝,自顾自地喝,喝得脸儿通红,说着一些很有趣的话语,逗得我们捧腹不已。
在老头那儿,我们知道了一些在食堂打饭的小窍门。他告诉我们,要“早打菜,晚打汤,不早不晚打干粮”,我们不太明白,他就给我们解释,说,菜要早打,开始厨师的勺子没大有数,往往舀的多点儿,等到最后,看到打菜的人还不少,而菜不多了,厨师的勺子就会大打折扣;稀饭要晚打,开始净稀汤,最后才是米,自然晚了赚便宜;而买馒头就不一样了,早了晚了都有可能是馏的陈干粮,只有中间去才最合适。想想,老头说的真是经验之谈,颇有道理。
然而,这种打饭的方法只能是在比较文明的地方才用的上,且往往是两三个人组织起来,各有分工,因为卖菜卖饭的窗口有好几个,你去买菜,我去打馒头,他去打稀饭,既省的来回跑费劲儿,又不耽误工夫。但如果是一个人,且又是在不太文明的环境里,打起饭来就惨了。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到车间劳动,吃饭是到二食堂。在二食堂吃饭的大多是些年轻职工,年轻人精力旺盛,喜欢恶作剧,买饭买菜来从来不知道排队,而是顺着窗口两边的墙根往中间挤,越是卖点好菜越是挤得厉害,一边挤还一边嗷嗷叫,挤得人群就像涨潮落潮的海浪,此起彼伏,东倒西歪,在中间的人要想买上菜简直比登天还难。听知道的人说,“挤”是这个食堂的传统和习惯,就是只有三五个人也得挤个人仰马翻,常常搞的菜汤泼洒像下雨。厂里曾几次三番来人整顿秩序,可效果并不明显。那次我先去买上半斤馒头,一边吃着一边夹着饭盒站在后边看前边的人挤成一个蛋,半斤馒头吃完了,卖菜的窗口还在挤个不休。没办法,又去买了半斤馒头。等一斤馒头下了肚,才好歹打上了菜。光吃菜自然是不行,只好兑着开水喝,结果撑得我一个下午很不舒服。现在回想起来,还常常忍俊不禁,笑得肚子痛。
后来,我从山区调到内地机关工作,也吃了一两年的食堂。机关食堂吃饭的人少,也文明,比原来经历过的那些食堂强多了,但我老是觉得,在这样的食堂吃饭不够味儿,因为这里面缺乏一种氛围,一种热闹,一种生气,一种激情,还有一种……什么东西。
作者简介
王方诗,字季唐,笔名方媛,号鲁山居士,1954年1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大学中文系毕业。从1975年开始在国营976厂职工子弟学校任中学语文教师,1988年调到淄博市临淄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系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诗词楹联协会会员。自小喜爱文学,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常有作品散见于报刊,在《新聊斋》、《时代文学》、《金山》、《人民权利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音体美报》、《半岛环境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另外发表齐文化研究文章、专著上百万字,有作品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淄博文学作品选》。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灌园记》,小说散文集《山风》、《青青菜》及《齐文化研究文集》共四部。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