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自然、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文明史诗
——一论高超文朗诵诗《黄河长歌》的思想意蕴
作者:马守君
黄河,被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生命之流,在陕西作家高超文的诗歌《黄河长歌》(见文后附录)中展现出超越地理疆界的文化深度。阅读欣赏《黄河长歌》,你会强烈的感受到:从昆仑雪域的纯净源头到渤海之滨的壮阔入海,从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到当代生态治理的智慧实践,黄河既是中华文明孕育的温床,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试金石。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构诗中的黄河意象和文化隐喻:自然属性与人文特质的辩证统一、历史创伤与治理智慧的深刻对照、文化象征系统的构建。
一、自然属性与人文特质的辩证统一
黄河的双重面相。《黄河长歌》中的“黄河”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它激愤它暴怒它狂放",展现出"裂壁吞沙惊大地"的原始野性冲击力,给人一种破坏者的印象;另一方面它又"润万顷沃田",具有"不拒细流,包容万水"的母性温柔博大特质。这种双重面相,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恰恰构成了黄河最本质的特征。
地理变迁中的文明密码。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昆仑山脉东段支脉),它"冲出昆仑山脉",携昆仑雪水奔涌东流,其旅程暗合了中华文明从西部向东部拓展的历史轨迹。《黄河长歌》中描绘的"河套湿地"、"秦晋峡谷"等地理节点,正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关键坐标。尤其是黄河下游自桃花峪至入海口768公里的"悬河"现象,既是雄壮的自然奇观,更隐喻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危机意识。
生态系统的完整呈现。《黄河长歌》一诗中写到“随着众多支流的并入,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高含沙裕度920千克每立方!”诗人通过"含沙量920千克每立方"等具体数据,试图构建起完整的黄河生态系统认知。从青藏高原的源头清澈到入海口的"蓝黄分明",这条河流完成了从"雪原雷动"到"海天茫茫"的壮阔蜕变。
二、历史创伤与治理智慧的深刻对照
自鲧禹至现代的治水史诗。《黄河长歌》一诗中,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鲜明对比了鲧"堵"的失败与大禹"疏"的成功,折射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规律的思维演进。从而揭示了中华民族治水观的升华:鲧“堵”的失败对应蒋介石花园口决堤的人祸,而大禹“疏”的智慧则在新中国“高峡出平湖”的实践中延续。蒋介石"花园口决堤"的悲剧与新中国"高峡出平湖"的成就形成强烈反差,展现不同治国理念下的生态后果。诗中毛泽东观黄河的意象,象征现代治理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水利工程的文化隐喻。《黄河长歌》中出现的 "龙门"、"壶口"等意象在诗中不仅仅是地理性标志,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试金石。黄河那"百折不回"的奔流特性,在诗中被升华为"中华民族千年万年心头的愤"的情感表达。
灾害记忆与民族韧性。黄河"三年两溃决"的惨痛历史在《黄河长歌》中转化为警世恒言。诗人通过对"黄泛区"、"流离失所"等历史创伤的文学再现,完成了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承。
三、文化象征系统的构建
空间意象的民族认同。《黄河长歌》以男女声交替的复调形式,构建了一部关于黄河的宏大叙事史诗。诗人精心设计的朗诵形式——男女声交替呼应,模仿了黄河支流汇入干流的空间意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成为文化认同的仪式性表达。
时间维度的永恒追问。"五千年幽梦"将黄河置于超时空的维度进行审视。诗中"远古的先民"与当代治河者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追问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命题。
精神图腾的现代转化。诗中《黄河大合唱》的引入,使《黄河长歌》一诗完成了从地理描述到精神升华的关键转折。黄河从物质实体转化为"风在吼,马在叫"的精神图腾,最终定格为民族复兴的象征符号。
四、生态哲理的当代启示
可持续发展观的文学表达。诗歌通过黄河治理的历史对照,隐含着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艺术诠释。黄河"携沙造陆"的自然伟力与人类活动的辩证关系得到深刻揭示。
全球视野中的黄河叙事。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代,《黄河长歌》中黄河的生态叙事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治黄成绩与治黄经验通过这首诗的艺术传播,为全世界河流水患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未来想象的文学建构。诗歌结尾"奔向辽阔苍茫的渤海"的意象,不仅是对地理终点的描述,更是对民族未来"奔涌向前"的乐观预言。这种文学想象赋予黄河意象面向未来的开放维度。
结语:涛声中的文明自觉
《黄河长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构建了多维度的黄河认知范式。这条蜿蜒的巨流在诗歌中既是空间坐标,又是时间载体;既是生态实体,又是文化隐喻。作品最终呈现的,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文明启示录,一首关于人与自然永恒对话的哲理诗篇。当"河谷涛声"与"海天茫茫"在读者心中共鸣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河流的壮美,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自觉与道路自信。
附:
黄河长歌
作者:高超文
【女】“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jin)坤。波浑经雁塞(sai),声振自龙门”!
【男】黄河,它激愤它暴怒它狂放,冲荡群山峻岭,雕削黄土高原,切割平原滩地,百川汇流,东西贯通。在中华大地上,画一个天大的问,写一个豪放不羁的行书,九转百折,荡气回肠,是留恋,是不舍?中华民族千年万年心头的愤,一行浊泪携裹着不甘,滚滚东逝......
【女】作为百川之首,它不拒细流,包容万水。纳百流千溪,润万顷沃田,不舍昼夜,不问险夷。若卧伏之巨龙,犹奔腾之长城,冲出昆仑山脉,傍河西走廊,漫河套湿地,独行在寂寂荒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男】向东,向东,突然像一脚踩空,沿秦晋界断崖式直直跌落、下探,终于在与渭水相遇后止跌,相拥,欢跳着,跃出龙门,携手东进!
【女】东方是海,东方有梦。水族赴海,水神聚会......
【男】远古的先民逐水而居,华夏文明应河而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这个伟大族群,哺育了千百代华夏儿女,它是一种物质给(ji)养,更是一种精神力量。黄河天险是民族心理上的城防,是当年抵御胡人金戈铁马南下侵扰的天然屏障。
【女】可是,它也是有个性的。由于人类的贪婪,对大自然不知敬畏、恣意妄为、肆意放任,侵吞河道,蚕食本该属于水的地盘,不知收敛、不去约束自己行为,突破了环境底线,引起了大自然的反弹和报复,于是——
【男】黄河震怒了,它嚎叫着,咆哮着,如走兽,似虎狼,左冲右突,戾(li)气冲天,桀骜不驯,放浪形骸(hai),凌砥柱而激扬,掀起滔天浪......
【女】犹若诗人左河水吟唱的:“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几纵横。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
【男】黄河从中国西部巴颜喀(ka)拉山脉,一路呈“几”字形,穿行5464公里,去赶赴一个邀约;五千年幽梦,痴心不改。奔向那河海交汇处蓝黄分明的盛景奇观,冲向辽阔苍茫的渤海,以天然的大手笔打造了让人惊叹的无数天景。
【女】观壶口瀑布,听河谷涛声;眺沟壑逶迤,望海天茫茫。泥沙俱下,水击千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泻万里,千江归海……那是生命的律动,那是青春的张扬!
【男】黄河从源头出发,面对的第一只“虎”就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座!
【女】可是,它主意已定,“我要出山!我要奔海!”它在群峰里跌宕(die dang)奔突,寻找突破口!
【男】从西到东,它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垦利黄河口注入渤海。
【男】当它穿行到秦晋峡谷,比降高,落差大。龙门以下到潼关河段,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陡增,泥沙淤积,河道不稳定,经黄土高坡,冲刷、携带巨量泥沙,“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随着众多支流的并入,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高含沙裕度920千克每立方!在这里形成了千沟万壑,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女】著名的开封悬河位于市区以北十公里的黄河南岸柳园口,这里河面宽8千米,大堤高约15米。由于黄河冲出邙(mang)山后,进入平原,落差骤然缩小,泥沙大量沉积,致使该段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增高,日积月累,已超越市区地平面,最高处高出10米以上!导致两岸竞相加筑大堤......
【男】黄河被日益推高的大堤夹护着,从开封城北高处汹涌流过,形似天河,世人将这种人工奇观称为“悬河”,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
【女】这段地貌的形成是黄河儿女与洪涝灾害的斗争史,也是中原人民的一部血泪史、辛酸史。
【男】那悬河,如刀在顶,如鲠在喉,惊心动魄,虎视眈眈威胁着两岸人民。
【女】有多少次,那黄河,如脱缰的野马,似不羁的巨龙,惊涛拍岸、风吼雷轰、撼天动地、雷霆澎湃,激流铿锵、豪迈奔放,催决五岳、凌威太行,浩啸腾天、浊浪排空,扑向中下游沿岸广大地区!
【男】三年两溃决,更道不百年......
【女】曾记否?每当黄河泛滥,人民流离失所,四处奔逃;多少良田被毁,居所冲垮......黄泛区成了那些时代逃不脱的阴影,成了民族心中的痛!
【男】于是,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与黄河作斗争的悲壮故事:
【女】鲧(gun),企图采用堵的办法,可是,拦是拦截不住的。大禹,只好疏导之。“决江巯(qiu)河,通之四渎(du,沟渠),致之于海,大小相引,高下相授,百川顺流,各归其所。”
【男】于是,人水善处,同归大道。河清海晏,天下安澜!
【女】......蒋介石花园口决堤,沃野成泽国。人,或为鱼鳖!冲毁了大堤,也冲走了民心。
【男】只有新中国,当毛泽东静静地坐在黄河岸边,他的眼前是滚滚洪涛;他的胸中,是汹涌波澜。于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于是,“高峡出平湖,天堑(qian)变通途”......
【女】一个新时代终于到来,黄河也有澄清日!
【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女】你来自风,来自雨,来自瀚海茫茫,来自雷电交加。
【男】——曾经沧海难为水。幼年的记忆如歌,往昔的岁月如诗,曾忆赤道,常念大海,快乐的雾滴呀,少年的水族,逃逸翻飞,告别海的故乡,漂泊,漂泊......
【女】汇聚起来,挽起臂膀,回家吧,即便路途遥远,无论海角天涯,我要奔大海,我要向东方!
【男】那是我故乡的摇篮,那是我生命之所在,我的水族,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祖宗娘亲!
【女】别拦我,我心之所向!纵然天堑横陈,天路漫漫;即便头破血流,粉身碎骨,我也要回到大海的怀抱!我也要奔向魂牵梦萦的地方......
【男】驯服了的黄河,不但默默滋养着两岸人民,也给人们带来了广袤肥沃的良田。每年约4亿吨的泥沙,逐渐堆积在黄河口这一段坡降有限、水流平缓的河床之中,河底逐年淤垫攀升,形成了长(zhang)地的河口!
【女】冲击平原的形成、沧海桑田的变迁,那种神话般的自然奇观在此惊现!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人们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男】经过了艰难的历程,近河口了,黄河舒缓而平和,一望无际的河面,愈来愈近的渤海,那湛蓝广博的海洋,那一波接一波的海浪,向它召唤,向它欢呼。
【女】于是,我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
【男】于是,我感悟到了“逝者如斯夫”的苍凉旷远......
【女】你在绘制锦绣河山,你在袖舞曼妙长(chang)天,你在肆意挥洒豪情,你在绽放青春无限。五千年来风和雨,万里江山任抒怀!
【男】在新的时代,人类正在续写大河传说,讲述黄河故事,绘制黄河宏图。
【女】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大合唱》激荡人心的歌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男】我好像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脚步,
【合】——浩浩荡荡,奔涌向前!
马守君,礼泉县烟霞镇人,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