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板凳,围坐的是干群同心;几句家常话,化解的是急难愁盼。在乡村社区,“小板凳议事会”正以最朴素的形式,让基层民主焕发蓬勃生机。
没有会议室的严肃,没有主席台的距离,几张板凳、一片树荫,干部群众便围坐成“议事厅”。在这里,“讲政策”变成“拉家常”,“坐等上门”转为“主动破题”,群众的“吐槽声”“烦心事”,能当场变成干部的“任务单”“行动表”。从社区事务协商到民生问题解决,从矛盾纠纷调解到发展思路探讨,小板凳搭起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干群连心的桥梁。
民主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形式的热闹,而在解决问题的实效。“小板凳议事会”的魅力,在于它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面对问题隐患,干部与群众共同勘查现场、商量对策;谈及社区发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金点子”变成“好路子”。这种平等对话、共商共治的模式,既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也让基层服务更精准、治理更精细。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小板凳议事会”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让干部俯下身子、贴近民心,让民声被认真倾听、有效回应。从田间地头到小区广场,从“吵吵闹闹”的讨论到“落地有声”的结果,小小的板凳承载着沉甸甸的民主分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末梢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与群众同坐的板凳上。唯有始终保持“倾听心声”的诚意,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才能让民主的温度温暖千家万户,让发展的力量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社区和谐的磅礴动能。
文字提供(王怀耀 卢玉军)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