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由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语言艺术工作部主办,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辛安庄村民委员会联合承办的 “铭记胜利八十载 声传红色家国情” 沉浸式朗诵会,在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圆满落幕。活动紧扣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主题,以语言艺术为纽带,在京南抗战热土上打造了一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情感共鸣力的红色文化活动,更以鲜活的形式为现场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本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众多领导、文化学者、艺术工作者与群众代表齐聚辛安庄这片曾见证烽火的土地,共同参与这场红色记忆的传承之旅,出席嘉宾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巡视员徐再城;大兴区文联理事、大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凤龙;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办公室主任扈其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语言艺术工作部部长唐文;大兴区作家协会监事长郭玉祥;大兴区榆垡镇辛安庄村村委书记张静芝;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秘书长陈一鸣;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鲍维江;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综合部主任臧堃;大兴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玉良;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秘书处海来诗薇;北京市资深教育工作者、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王栋;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振波;大兴区诗词学会秘书长李敬满;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原《大兴报》主编虹霖;大兴区红色诗人姚金兰、陈立明、柏荣霞;红色收藏家彭援军;北京前门大江朗诵团团长李小清;大兴区联众朗诵团团长栢荣芬。本次朗诵会由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语言艺术工作部主任孙月龙担任主持人,其沉稳流畅的主持风格串联起活动全程,为现场营造出庄重而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助力活动有序推进。
活动开场,全体人员起立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昂旋律中,现场人员共同致敬历史、礼赞祖国,为整场活动奠定庄重热烈的基调。随后,八位嘉宾结合自身身份,从不同角度分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传递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燕感慨:“八十年前,京西群山、京南平原上,军民同心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八十年后,我们站在辛安庄这片红色土地上,以朗诵为媒重温历史,既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红色基因的守护。”
大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凤龙表示:“作为大兴区作协一员,我们一直致力于用文字记录红色故事。这次活动让文学与朗诵相遇,赋予红色文化新活力,期待未来产出更多佳作,让京南抗战精神被更多人知晓。”
辛安庄村村委书记张静芝谈到:“辛安庄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抗战记忆。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办这场活动,希望通过它让村里的老故事被更多人听到,激励大家传承先辈精神,建设更美好的家乡。”
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鲍维江强调:“红馆是历史的见证者。此次活动让更多人走进红馆、了解京南抗战史,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发挥平台作用,传播红色文化,让胜利记忆永不褪色。”
大兴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玉良指出:“民间文艺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这次朗诵会为民间文艺融入红色元素提供了新思路,后续我们民艺协也会创作更多作品,让红色文化在民间生根发芽。”
大兴区诗词学会秘书长李敬满分享:“诗词是情感的凝练表达。今天我带来原创诗词,既是祝贺活动,也是借诗词回望历史,希望以诗为笔书写红色岁月,让红色精神在诗词中永恒。”
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王栋坦言:“作为教育工作者,红色文化是最好的德育教材。这次活动让师生触摸到鲜活历史,我们会把红色记忆融入课堂,让爱国情怀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巡视员徐再城寄语:“从农业角度看,抗战时期军民在土地上保家卫国,如今这片土地丰收繁荣。我们要铭记历史,把抗战精神融入乡村振兴,让农业发展、农村更美,不负先辈热血。”
为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传播形式,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语言艺术工作部特别邀请中国昆曲人物绘画非遗传承人、周恩来纪念馆总理最大标准像创作画家沈逸先生,精心创作《红色文化,永放光芒》书法作品。活动现场,海燕、鲍维江、扈其兆、王凤龙、唐文、张静芝等嘉宾共同登台,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语言艺术工作部将这幅承载着对红色文化敬畏与期许的作品,赠予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为场馆的红色文化收藏增添了珍贵的艺术印记。鲍维江代表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接过《红色文化,永放光芒》书法作品,并表示将把作品纳入博物馆永久收藏展陈,让更多参观者感受红色文化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朗诵会核心环节中,26 首主题鲜明的作品依次呈现,其中 20 首为专为本次活动创作的原创佳作,朗诵者阵容由徐再城、王馨、王凤英、康云英、栢荣芬、任立安、姚金兰、刘胡云、焦俏、蓝青、李小清、邓红秀、刘凤翔、车雄、慕容、徐方平、赵春萍、紫藤、幽兰、韦建秀、田田、赵云忠等共同参与演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振波单独带来评书《肖飞买药》,以生动的叙事技巧营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重回烽火岁月;辛安庄村小朋友王雨泽、吉哲浩特别合诵《少年中国说》,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展现出红色基因在少年一代中的传承活力,成为现场一大亮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市玉轮朗诵团四位团长登台合诵诗歌《战士思故乡,站岗护国强》,本次朗诵会是其首次在线下公开演出。四位团长以默契的配合、饱满的情感,将战士对故乡的眷恋与守护家国的坚定信念诠释得淋漓尽致,恢弘的声韵与深刻的内涵引发全场强烈共鸣,成功将朗诵会氛围推向高潮。
本次朗诵会作品内容深度融合京南抗战历史、红色场馆记忆与新时代家国情怀:《在第十一区的红墙下》《走进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以本地红色地标为切入点,带领观众在文字中触摸历史痕迹;《减租文书上的指印》《地道里的油灯》《平南的枪声》《红色畅想》等原创作品,生动还原京南军民抗战的细节场景,让小众历史故事走进大众视野;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贺敬之《回延安》等经典名篇,经朗诵者深情演绎,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儿女的家国赤诚,让这场朗诵会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成为一堂浸润人心的党课,让红色精神在聆听与感悟中深入人心。
活动尾声,主持人孙月龙现场朗诵诗歌《红馆声情》:“京南烽火忆当年,红馆今朝聚俊贤。八秩功成歌胜利,千秋志在续薪传。声吟家国丹心暖,语寄山河赤胆坚。莫负先贤流血处,今朝接力著新篇。” 诗句凝练了活动主旨,也道出了传承红色精神的坚定决心。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幕后导演组的精心筹备,导演组成员包括唐文、王栋、鲍维江、王虹霖、雪石,他们以专业的策划与执行,确保了朗诵会的高品质呈现。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语言艺术工作部部长唐文表示,本次沉浸式朗诵会选址抗战历史发生地,将 “红色内容” 与 “实景体验” 结合,是工作部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的一次尝试,也是以艺术形式开展党课教育的生动实践。未来,工作部将继续联合各方力量,挖掘更多地域红色故事,创作更多优质语言艺术作品,通过朗诵、评书、诗歌创作等形式,让红色文化 “活” 起来、“传” 下去,让红色党课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
本次活动得到承办方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区红色文化博物馆、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辛安庄村民委员会的鼎力支持,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在历史发生地聆听红色故事、参与这场特殊的 “党课”,不仅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更感受到了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的实际意义。随着活动落幕,这份凝聚着敬意与力量的红色记忆,将继续激励更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编辑:虹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