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岳嵩山赋
文‖靳艳军
粤若嵩岳,居天地之中,镇华夏之腹。《禹贡》载其迹,《尔雅》释其名,谓其"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其脉起自秦岭,跨崤函,越伊洛,磅礴于河洛之间,东接大梁,西连崤谷,南望伏牛,北临黄河,为五岳之中枢,九州之砥柱。昔周公测景,以土圭正日影,定此为天地之中;汉武帝礼祀,筑太室祠以彰圣德,列其为五岳之宗。斯山也,聚雄奇于一隅,融古今于一体,观之则叹造化之神工,思之则感文明之绵远。
形胜篇:嵩山之体,分太室、少室二山,若昆仲并立,雄视八方。太室山周回一百六十里,主峰峻极峰,海拔一千四百四十丈,上摩苍昊,下瞰中原。其势如卧龙盘桓,层峦叠嶂:望都峰可眺洛城宫阙,观香峰能闻古刹钟声,玉镜峰似宝镜悬空,狮子峰若猛兽蹲踞。少室山更显奇险,三十六峰拔地而起,如剑戟森列,其中连天峰为最,壁立千仞,鸟道盘迂,素有"嵩山如卧,少室如立"之谓。
其石也,古奥斑斓。太室山之石,多呈青黛色,经亿万年风雨剥蚀,或如巨兽蛰伏,或似仙人晏坐。启母石孤峙山畔,传为大禹之妻涂山氏化为石,石上裂纹如衣纹,民间谓其"启母化石"之地,旁有启母庙遗址,残碑断碣犹存;试剑石裂为两半,相传汉武帝在此试剑,石痕如刃削,寒光犹存,周围崖壁尚有"汉武试剑处"摩崖题刻。少室山之石,则多赭黄,崖壁如斧劈,其上天然纹理似壁画,有"天然达摩像""罗汉群"等,皆鬼斧神工,非人力可及。三皇寨一带,红岩叠嶂,如赤城霞起,人称"小张家界",其间"一线天"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仰望则天光如线,石髓滴沥。
其水也,清冽穿岩。太室山有卢崖瀑布,水自崖顶倾泻而下,如银河倒悬,轰雷溅雪,雨季则水势暴涨,声传十里,崖下有潭曰"黑龙潭",深不可测,传说有神龙潜焉;少室山有三皇寨溪,水穿石绕涧,叮咚作佩环鸣,沿途汇为碧潭,曰"青龙潭""白龙潭",潭水澄澈,可见游鱼细石。更有颍水发源于嵩麓,蜿蜒东去,经许昌、周口入淮,滋养中原沃土;洛水绕其西,与伊水汇于洛阳,成就"伊洛文明"之源。山水相济,刚柔相济,方显中岳之神韵。
其林也,苍古含秀。太室山多古柏,汉柏、唐柏遍布寺观,其中中岳庙之"将军柏",树围三丈,虬枝盘结,相传为汉武帝所封,历经两千载风雨而不衰,树皮斑驳如老龙鳞,枝干伸向苍穹,似欲擎住天地。少室山多奇松,或生于崖隙,枝干横斜如卧龙;或立于峰巅,顶平如盖似华盖。春则山桃绽粉,连翘吐黄,漫山如锦绣,蜜蜂嗡嗡,彩蝶翩翩;夏则浓荫蔽日,蝉鸣高树,凉意沁心,山风过处,林涛阵阵;秋则黄栌披红,银杏泛黄,层林尽染,野菊飘香,山果坠枝;冬则松柏戴雪,寒梅傲雪,琼楼玉宇,冰挂垂檐,晶莹剔透。四时之景不同,而郁郁之气常存。
禅林篇:嵩山之禅,冠绝天下。少林寺居少室山五乳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为安置天竺高僧跋陀而建。至北魏孝昌三年,达摩自天竺来,驻锡少林,面壁九年于五乳峰山洞,传衣钵于慧可,开创禅宗,故少林为"禅宗祖庭"。
寺内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山门额题"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御笔,笔力浑厚,门前有石狮一对,威猛雄壮。天王殿内供弥勒佛,袒腹大笑,左右为四大天王,持剑握琴,威严肃穆。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左右为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或怒目,或微笑,皆栩栩如生。藏经阁藏佛经万卷,其中多为唐代手抄本,弥足珍贵,阁前有古柏数株,虬枝如铁。而最负盛名者,为千佛殿,殿内满绘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人物栩栩如生,色彩历久弥新;殿内地面有凹坑,为武僧练拳所留,深者寸余,排列有序,可见少林武功之精深。
少林武功,源于禅法,"以禅入武,以武悟禅"。相传达摩创"易筋经""洗髓经",为少林武功之祖。隋末,王世充据洛阳,其侄王仁则屯兵柏谷坞,十三棍僧夜袭其营,救唐王李世民,立有大功,唐太宗特赐田亩,许其习武,自此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其拳术如太祖长拳、罗汉拳,刚猛有力;器械如少林棍、达摩剑,轻灵迅疾,皆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今观武僧演练,腾挪跳跃,如猿如鹤,棍扫枪挑,如电如雷,诚为中华武术之瑰宝。
除少林外,嵩山禅林尚有多处。法王寺在太室山玉柱峰下,为东汉明帝所建,比少林早三百余年,寺内有唐塔四座,造型古朴,为全国重点文物,寺后有潭,曰"八龙潭",潭水碧绿,周围古柏环绕。会善寺在太室山南麓,北魏时为孝文帝离宫,后改为寺,唐代一行和尚曾在此主持天文观测,寺内有元代建筑大雄宝殿,为中原现存最古木构之一,殿内佛像虽历经沧桑,仍不失庄严。这些禅林,或古或幽,皆为禅法传承之地,钟声梵呗,千载不绝。
道踪篇:嵩山之道,源远流长。中岳庙在太室山南麓,为历代祭祀中岳大帝之所,始建于秦,汉武帝时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规模宏大,有"小故宫"之称。其布局沿中轴线展开,长达三里,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共十一进,殿宇四百余间,红墙黄瓦,气势恢宏。
中岳大殿为庙内主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内供中岳大帝像,冕旒端坐,左右为二侍臣,气象庄严。殿前有月台,四周雕石栏杆,刻龙凤、禽兽图案,精美绝伦,台基上有铁狮一对,铸于宋代,栩栩如生。殿侧有古柏数百株,多为汉唐所植,其中"猴柏""鹿柏"以形得名,"猴柏"枝干弯曲如猴攀,"鹿柏"树瘤似鹿首,皆栩栩如生。庙内存有历代碑刻,如东汉《太室石阙铭》、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皆为书法珍品,被誉为"碑刻博物馆"。
除中岳庙外,嵩山道教遗迹尚有多处。太室山黄盖峰有清微宫,传为道教清微派祖庭,宫前有石坛,曰"祭天坛",为古代道士祭天之所;少室山紫霄峰有紫霄宫,为唐代道士潘师正隐居之地,唐高宗曾多次驾临,咨询道法,现存"唐高宗御制碑",记载其事。这些宫观虽历经兴衰,然道风犹存,与禅林相映,构成嵩山"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景象。
儒韵篇:嵩山之儒,源于伊洛。北宋时,程颢、程颐兄弟讲学于嵩阳书院,开创"洛学",为理学之滥觞。嵩阳书院在太室山南麓,与白鹿洞、岳麓、应天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其前身为北魏嵩阳寺,唐代改为道观,北宋改为书院,历代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古朴典雅。
书院布局严谨,沿中轴线有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藏书楼。大门额题"嵩阳书院"四字,为清康熙御笔,笔力遒劲。讲堂内供孔子像,左右为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像,四壁刻《论语》章句,字迹工整。道统祠供周公、二程、朱熹像,彰显理学传承,祠前有碑,记载诸儒事迹。院内有古柏三株,其中"大将军柏""二将军柏"为汉武帝所封,"大将军"高二十丈,树围十丈,主干已空,然新枝仍茂,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大之柏,被誉为"活文物"。
书院内碑刻林立,其中《嵩阳书院碑记》《二程讲学图》等,记载了书院历史及理学发展。北宋时,二程在此讲授"天理"之说,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四方学子闻风而至,书院盛极一时,生徒常至数百人。朱熹曾来此讲学,与二程弟子论道,使洛学与闽学交融,奠定理学基础。嵩阳书院之儒韵,与少林之禅风、中岳庙之道气,共同构成嵩山文化之精髓。
史迹篇:嵩山之史,贯穿华夏。太室山有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八千余年,出土石磨盘、陶器,为中原农耕文明之始,遗址内有房基、墓葬,可见先民生活之迹。少室山有仰韶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彩陶纹饰精美,有鱼纹、鸟纹,展现先民艺术智慧,陶器种类繁多,有碗、盆、罐等。更有龙山文化遗址,黑陶薄壁如蛋壳,玉器制作精良,可见文明之进步,其中玉琮、玉璧,制作规整,为礼器之属。
夏代太康失国,其弟仲康迁于斟鄩,即今嵩山一带,遗址尚存,出土青铜器、玉器,印证《尚书》记载,其中青铜爵,造型优美,为早期青铜之代表。商代早期都邑西亳,亦在嵩麓,考古发现宫殿基址、墓葬,为研究商史之重要资料,宫殿柱础巨大,可见建筑之宏伟。西周时,周公在此测景,建"测景台",为世界最早天文观测设施之一,现存唐代仿建之"周公测景台"及元代郭守敬建"观星台",为中国古代天文之见证,观星台为砖石结构,高九丈,上有观景台,可测日影、观星辰。
秦汉以降,嵩山更成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登嵩封禅,筑太室祠,今祠虽毁,然碑刻犹存;北魏孝文帝游嵩,建少林寺,奠定禅林之基;唐太宗屯兵嵩麓,破王世充,巩固大唐基业;宋太祖访嵩,赐少林田亩,助其发展;明成祖祭岳,亲撰碑文,彰显中岳之尊。这些史迹,或为建筑,或为碑刻,皆见证嵩山之历史地位,使斯山不仅为自然之胜,更成文明之载体。
嵩山者,非独一山也,乃华夏文明之缩影。其形胜,集雄奇险秀于一体,为天地之中枢;其文化,融儒释道于一炉,为精神之家园。登太室之巅,望黄河如带,洛水似绸,中原沃野千里,顿生"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感;临少室之崖,观少林禅武,听古刹钟声,思达摩面壁,方悟"明心见性"之理;游嵩阳书院,诵二程语录,看古柏苍苍,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志。
余尝四登嵩山:弱冠时登太室,见其雄而意气风发;而立时探少室,感其险而壮志凌云;不惑时访少林,悟其禅而心渐澄明;知命时居嵩阳,体其儒而道渐笃实。知嵩山之伟,不在高峻,而在其中;不在古老,而在其新;不在景观,而在其魂。它如一位智者,伫立天地之中,见证文明兴衰,启迪世人智慧,历千年而不改其志。
当今之世,国运昌隆,文化复兴,嵩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成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愿来此者,观其形而悟天地之道,探其文而得古今之智,则嵩山之幸,亦游人之幸也。
作者简介:靳艳军,甘肃武都人,心理学博士,诗人、辞赋家。国内多所双一流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国海归派成功创业者的代表性人物、国家级特聘专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业余时间从事诗词赋创作及红学研究,10余篇赋被勒石以刻。部分诗赋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西、意、俄、阿、韩、蒙等十余种语言,也被众多书法家书写。目前已创作和发表古体格律诗词9500余首,辞赋260余篇,《红楼梦》文章162篇,兼有楹联、古代散文、新诗等文学创作1000余篇(首),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