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每个人总是在选择与错误之间不断徘徊。甚至可以说,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要犯下错误,而往往正是这些错误,塑造了我们命运的轨迹。那犯错到底可怕吗?会让人心生恐惧吗?如果你仔细审视你身处的环境,就会发现答案其实早已被预设。我们村里的绝大多数人,从小就被各种教化、教条所捆绑,被灌输无条件的“要讲孝道、要忠诚、要听话、要乖顺”,无数代的压制与恐吓,把“不要犯错”的思想刻进了骨子里。于是大多数人长大成人之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害怕出格,害怕出错,害怕承担后果。
这也是为什么上次那辆高𫓧停电的那次,高温逼近中暑,几百人被困,最终只有一个人敢于破窗自救;也是为什么之前地铁被水淹的事故中,所有人都选择沉默等待,最后无一生还;更是为什么在口罩时期,上面说什么大家就做什么,随波逐流毫无质疑、毫无反抗。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个体的懦弱,而是文化基因里的奴化教育所致。我们村几千年来,我们的环境就是在培养一群听话、顺从、谨小慎微、不敢犯错的人。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村子里,出不了马斯克、乔布斯、黄仁勋、爱因斯坦这些能改变世界的人,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里不存在这种全面扼杀创造与勇气的氛围。
不妨反过来思考:那些改变世界的人,难道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什么都对吗?恰恰相反,他们正是因为敢于犯错、敢于质疑权威、敢于不断试错修正,才最终抵达真理。马斯克的星链项目,前期失败了多少次?火箭爆炸多少次?要换作我们村的人,恐怕早就灰头土脸认输收场了。再说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并非凭空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次错误推演和反思中逐渐形成的。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可能一开始所有都能做对,只有敢于在错误中修正,才可能真正找到正确。
那么回过头来问问我们自己:你是一个敢于犯错的人吗?在你犯错之后,你是否真的去反思和修正?你是否有勇气继续前行?如果我们连这些最基本的能力都没有,那么所谓的人生成长又从何谈起?
再换个角度来问:我们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吗?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答案是残酷的“不”。孩子犯错时,我们不是去引导,而是用责骂和惩罚让他们记住“不能犯错”。结果是什么?孩子长大后,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害怕错误、不敢尝试的人。可是想想看,当初孩子学说话,是一开口就说对吗?学走路,是一学就会吗?吃饭、洗澡、游泳、开车,这些技能哪一样不是通过反复的试错才掌握的?犯错本来就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我们偏偏把它看作洪水猛兽。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在打骂声与羞辱声中,被训练成胆小怕事、不敢试错的成年人,延续了这种文化的恶性循环。
我承认,我过去也是一个极度害怕犯错的人,但内心深处对命运的不甘,让我明知即使会错也要勇敢的去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一直活在恐惧里,不敢试、不敢错,那么命运就永远不会改变。我这一路走来,犯了太多太多的错,但每一次错误都没有吓倒我,反而让我成长、让我变得更强大。我要澄清一点:我所说的犯错,并不是指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的错误,那种错误往往一旦犯下,便会终身无法弥补。而我所指的,是做人做事、突破创新上的错误。人生中,这类错误我们可以犯无数次,但一定要在每次错误中反思、修正、成长,而不是一错再错、抱残守缺。
所以我才常常提醒自己,甚至把它当作格言:“行中思,思中行”。只有在行动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行动,才可能在无数次错误里摸索到真正的规律。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试炼;每一次反思,都是向正确逼近的一步。人生的厚度,不正是这样被错误一点点累积出来的吗?
然而,最大的讽刺就在这里:我们生活的环境,几乎不给人试错的空间。从学校到家庭,从职场到社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要求“不要出错”。于是,大家都习惯了伪装成正确,装作什么都懂,装作一切顺从。可是,这样的“正确”,真的是正确吗?这就像一个学生永远不敢在黑板上回答问题,因为怕答错被笑话,结果他永远学不会真正的知识。讽刺的是,我们的整个社会,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课堂?人人装作懂,人人装作对,人人不敢冒险,最后一起停滞在原地,还以为自己安分守己。
我又想起李嘉诚的一句话:“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其实犯错也是如此。人生真正的安稳,不是小心翼翼不犯错,而是在错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那些看似安全、听话、从不出错的人,最后大多只是庸庸碌碌地苟活一生;而那些敢错、敢闯、敢质疑的人,或许跌倒无数次,但他们才可能真正抵达属于自己的归处。
所以,别再害怕错误了。真正值得恐惧的,从来不是犯错,而是习惯了正确的幻觉,习惯了奴性的枷锁。错不可怕,错才是门票。可怕的是,终其一生,自己都没勇气买这张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