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远 的 怀 念
唐日新
今天是母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母亲虽已离世数载,但音容宛在,想起母亲养育之恩,往事历历在目如画轴翻过。
母亲一生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她小时候就主动为父母分忧,弃学带弟妹,做家务,无怨无悔。嫁到唐家来后,先是侍奉卧病在床的公公,后又替代地主分子的奶奶去开会受训,遭人白眼,备受屈辱。母亲没读过几天书,却能识字断文,喜看书报,通达事理。我儿少时气盛,时而与人论理争气,她总是告诫我:“ 世上只有病死人,不会弱死人。凡事让一分,烦恼不沾身 。"这些话让我终生受益。母亲天生质朴,性格爽直, 不善言词和交际,但十分孝敬父母,无论吃点什么好东西,都要我们先给奶奶送去品尝。如果杀了鸡,首先就要给奶奶送去鸡胸,鸡肝,鸡肫这些好吃的。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懂得了好东西要先给老人分享的道理。奶奶也十分关爱我母亲。我母亲长期胃痛。有时半夜痛得呻吟不止,奶奶住在隔壁十一叔家,就爬起床来到我家窗口小声问候,并一直在屋檐下来回走动。母亲多次劝说奶奶回去睡觉,奶奶不听,直到母亲不呻吟了才离开。婆媳情深令人感动。
六十年代初,国穷家贫,生活极其困难。我家没屋住,只好借住五叔家。父亲在外工作常年不回家,母亲白天出集体工,晚上忙家务活。上有老下有小,独立支持,心苦身累。为了孩儿们有个安身之处,母亲就从口中攒粮,利用工余时间奔走周边邻村,买木材请工匠,燕子垒窝般一年修一点,持续十余年终于让我们有了安身之处。“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娘牵挂的都是她的儿女们呀!娘也常说即使有一百个崽,也要他们个个健康平安有出息。
1977年农历4月,娘在洞口医院照顾住院的父亲,我第一次单独外出去山区通道县搞付业。“ 儿行千里母担忧 ” ,天刚蒙蒙亮,下着细细雨,母亲送儿去车站乘车,一路千叮咛万嘱咐:“ 出门在外,千万要注意身体,凡事不能逞强 !"上车时母亲眼里噙满泪花,儿也眼圈红晕。母子相视,竟无语凝噎。车行八、九个小时,傍晚才到通道县城,天色阴沉,人生地疏,倍感悲凉。此情此景,常浮眼前,后作小诗 :“ 二十三岁白技身,为谋生计通道行。拂晓娘送上车去,一路泪流到山城 "以铭记。
1988年,日子好过些了。我兄弟都在外工作,也想为父母营造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决定拆旧房翻修两层新楼房。可工作在身,建房的具体事务几乎全落到了六十多岁的父母身上。当时雨水连绵,原房已拆,父母就住在工棚看守材料,烧水做饭,喂猪养鸡,日夜操劳。几个月后房子建成了,父母却都累病了。我和爱人小雨抽空陪父母去隆回803医院做了检查,受当时条件限制,只是接父母来洞口三中服药休养了一个多月,没有深入治疗。以致母亲的腰椎骨变形、身体弯曲,从此再也直不起来了。一着不慎,终生遗恨,儿好后悔啊!
母亲大人,儿也说点让您高兴的事,现在您的儿女都已光荣退休,孙辈们都还争气,不但有了自己的事业,还都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传承着您的忠厚善良,勤劳俭朴的美德。您至爱的玄孙们也个个聪明可爱,正茁壮成长,我们以后世世代代在您的庇护下,发扬光大,振兴家业,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唐日新,男,1954年生,湖南洞口人,中学高级教师。担任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学区主任、教育局督导室主任职务。偶尔写作,先后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通讯报道数十篇,退休后赴京城带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