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峰山祭:青山界谒陵与一场战争的两种回响》
作者:肖特飞
今年夏末,我从隆回县小沙江镇驱车驶入雪峰山腹地。山势随海拔攀升愈发险峻,云雾缠绕黛色山脊,似还裹着七十八年前的硝烟。仪表盘从900米跳至1400米——溆浦县龙庄湾乡青山界已在眼前,这里是雪峰山会战的铁血隘口,千余中国将士的忠骨便埋在这片山岗下。
陵园入口的青石碑泛着包浆,碑文道尽此地宿命:青石板古商道北连邵阳粮道、南接芷江盐路,古为商旅生命线,近代成军事咽喉。1945年4月,太平洋战场溃败的日军,将芷江机场视作"打通西南的救命稻草"。这座1936年始建、占地300万平方米的"远东第二大机场",驻有苏、美及国民党空军多支力量,B-25轰炸机、P-51战斗机每日升空,既是前线补给枢纽,更是日军补给线的"克星",成了他们必除之患。
为夺机场,日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率10万兵力(8万主力+2万辅助)发动雪峰山会战,青山界因扼守芷江捷径,成了生死战场。纪念馆展柜里,泛黄史料记下惨烈瞬间:4月16日夜,日军109联队穿国军制服、靠汉奸引路,偷袭占领我军碉堡战壕;此后十余天,第100军19师、63师将士冒炮火冲锋,血水混雨水染褐了山间灌木。4月29日凌晨,200名敢死队员腰缠手榴弹、徒手抠岩攀崖,以白刃战夺回主阵地——何应钦致李天霞的电文"安定战局,开胜利之基",背后是千余烈士的生命,其中最小者仅18岁,胸前还别着家乡照片。
指尖离开展柜,入口残碑静静诉说陵园的坎坷。1945年深秋,国民政府拨款、民众捐粮、将士捐赏金,建起公墓、纪念塔与忠烈祠,蒋中正题"浩气长存",何应钦、王耀武留墨寄怀。可1958年大跃进时,青石板被拆修水库,石碑砌水渠;文革中,忠烈祠焚毁,烈士遗骸暴露在荒草间。直至1995年,几位老兵带着村民上山捡骨修坟;2017年,青山界遗址入省级文保;2018年3月重修开工,2021年竣工时,仅两位老兵拄着拐杖来见证——这场迟来76年的"归位",是对英烈的告慰,也是民族对历史的正视。
沿新砌石阶上行,牌坊鎏金对联"志决身歼一片丹心昭日月,功成人远千秋碧血壮山河"在阳光下耀眼。抚过石柱上1958年留下的裂痕,走过六角纪念塔,便见烈士合葬墓:4米花岗岩墓身泛着冷光,墓顶青天白日徽记仍有当年的锤痕,李天霞撰文的石碑上,"以身许国,虽死犹生"八字虽经风雨却依旧清晰。石香炉里积着薄灰,风过松林时,松涛似呜咽,恍惚间像看见无数年轻战士举枪冲锋,掌心沾的松树露水,凉得像他们未干的血汗。
转到陵园角落,"倭寇冢"与烈士墓形成无声对峙。半人高的土冢围着矮石墙,前立褪色木牌,刻着"日军109联队阵亡将士之墓",旁侧杨荫师长的题词"八年侵华枉徒劳,得失那有血债高"字字刺目。史料说这里埋着300多日军遗骸,他们中或许有广岛的稻农、大阪的商贩,却被军国主义裹胁着拿起刺刀,践踏中国家园,最终成了异乡孤魂。我想起芷江受降纪念馆那封日军家书,某士兵写给母亲:"打完这仗就回家收麦子",落款是1945年4月28日——正是青山界战役前夜,这封信和它的主人,永远停在了那个春天。侵略的罪责不容洗刷,但这些被战争机器碾碎的普通个体,也让人体会到战争对所有人的摧残。
登山远眺时,恰逢几位当地老人带着孩子来献花。孩子们指着梯田问:"爷爷,这里以前真的打过仗吗?"老人蹲下身,指着绿浪翻涌的梯田说:"就是这些土地,当年战士们用命守住了,咱们今天才能安心种庄稼。"山脚下,蓝衫农人弯腰插秧,水珠落进沃土;村舍炊烟袅袅,篱笆上垂着沉甸甸的南瓜,风里飘着稻花香。这寻常的烟火气,正是千余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安宁。
骤雨突至,豆大的雨点砸在石碑上,溅起的水花像在为英烈拂去岁月尘霜。不过半小时,雨歇云散,雪峰山巅悬起一道彩虹,将青山界的草木、墓碑都裹进温柔光晕里。返程时,后视镜里的"浩气长存"牌坊渐渐远去,却始终亮在视野里——那鎏金大字不是冰冷的石刻,是千余英魂的目光,正落在孩子捧着的白花上,落在农人的秧苗间,落在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里。我轻轻攥了攥方向盘,像握住了无形的接力棒:往后的岁月里,要让这片土地永远有稻浪翻滚,有炊烟不绝,让英烈用生命护下的安宁,一辈辈传下去,再也不被惊扰。
作者简介 肖特飞:湖南邵东人,中共党员,现居广州某军休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研究生毕业。原为海军广州某部队领导,大校军衔,现已退休。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杂文和新闻作品及摄影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素以语言朴实、文字优美、感情细腻而受到军内外读者的欢迎。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