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墙是最好的劝导师
作者:田玉平

人的成长过程,没有一个一帆风顺。有人懂得勤奋学习,借用别人的教训,减少自己的损失,快速达到目的。有人认为自己聪明,常常拿别人的事说事,隐瞒或藏匿自己的不足,学习不勤奋,借口种种推责任,固执己见,自我欣赏。到处碰壁吃亏后,却不长记性,掉了几点眼泪,继续我行我素。
记得外祖父总说,有些路,得自己踩过才知道硌脚。那时不懂,总觉得长辈的经验像现成的地图,循着走便能避开所有陷阱。直到第一次撞了南墙,才明白那些劝诫里藏着的,原是旁人替你踩过坑、碰过壁。是哭过、疼过的滋味。
二十三岁那年,他攥着潦草的剧本闯进影视城,坚信自己笔下的故事能惊动制片人。有人劝他先从助理做起,有人说圈子里的规则比剧本复杂,他却像揣着团火,觉得所有阻拦都是对梦想的亵渎。直到把剧本递到第三十七个办公室,被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随手丢进垃圾桶,他说:“年轻人,热情不能当饭吃,先学会看懂这个世界的眉眼高低。”
那面无形的南墙,撞得他眼眶发酸。回去的路上,垂柳叶落了满肩,忽然想起父亲曾蹲在门槛上抽烟,说自己年轻时想把稻田改成鱼塘,被全村人笑异想天开,最后鱼苗冻死在倒春寒里,才知道老辈人说的“春捂秋冻”,原是对天地规律的敬畏。
一个温室里长大的小年青,学习不努力,未经过外面的风雨,还听不进好言相劝,经常耍小聪明,常常说话弯弯绕,事事都想走捷径。父母亲生怕他吃亏,遇到不同问题,总要给他讲一番注意事项,希望他少走弯路。可是,他总认为父母老了,所思所想离现实太远,总是摇头摆尾的鲁莽行事。遇到什么问题时,便要父母找关系、托人情。若不顺心,就乱发脾气。直到有一天,父母的人情用尽,南墙被他撞了个坑,自己头上起了个黑青包,才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后来在生活里跌跌撞撞,又撞过不少南墙。为了证明自己能熬夜赶稿子,硬撑着三天不睡,直到在会议室生病了,才懂“身体是本钱”不是句空话;写剧本时,有想法却表述不出来,方知“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挽回一段早已变质的关系,卑微到尘埃里,直到对方说出“你这样让我更累”,才明白强求来的温度,暖不热一颗走远的心。
这些南墙,不像长辈的劝诫那样温和,它们带着棱角,撞上来时生疼,却也让人在疼痛里忽然清醒。就像小时候学走路,摔过跤才知道哪里该慢些,哪里该收脚,那些淤青褪去后,留下的是稳稳当当的步伐。
如今再听人劝告,会先在心里掂量,却也不再害怕撞墙。因为懂得,南墙从不是绝境,而是让你回头看看的镜子。镜子里,有被固执遮住的盲区,有被骄傲忽略的细节,更有藏在疼痛背后的成长。然而,在南墙根下长大的,虽然也有成功,但代价太大,有时是碰的头破血流。
就像雨过之后的屋檐,总要滴完最后一滴水珠才会晴朗。有些道理,总得等自己撞过、疼过、悟过,才能真正长在心里。这世上最真诚的劝导师,从不是语重心长的教诲,而是那面让你心甘情愿停下脚步,重新打量世界的南墙时,最快的捷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包括虚心学、懂得借鉴。
撞了南墙而不怨恨南墙,因为全是自己所为;尊重南墙并感谢南墙,因为南墙为你做岀了无私的劝导。南墙也被撞也疼啊。从相互疼痛中悟出道理,总结教训,增智多思,丰富自己,少撞南墙,才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作者简介
田玉平,祖籍山西五台,现籍怀仁,退休人员。喜欢写作,却又文字功底差;爱好文学,却是欣赏水平低。盼与有识之士、之群体结缘,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

(图文供稿:田玉平)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